“行春門外是東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行春門外是東山”全詩
溪上鹿隨人去無,洞中花照水長閑。
樓臺勢出塵埃外,鐘磬聲來縹緲間。
自笑粗官偷暇日,暫攜妻子一開顏。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大乘寺》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大乘寺》是宋代文人曾鞏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寺廟的景象,以及作者與妻子在其中欣賞春天的美景的情景。
詩中的景色主要集中在寺廟的周圍,即東山地區。春天的陽光灑在山間,湖水波光粼粼,照映著山花,景色宜人。詩中提到籃子,可能是指作者或者作者與妻子攜帶的行囊,表明他們不辭辛勞地多次往來于這個美麗的地方。
詩中描繪了一幅自然與人文相融的畫面。溪水潺潺,鹿群隨人而去,顯示了山水之間的和諧。洞中的花朵映照在水面上,給人以寧靜和閑適的感覺。作者通過這些描寫,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寧靜。
在這個寺廟中,樓臺高聳入云,猶如脫離塵埃的存在。鐘聲和磬聲悠遠而清脆,仿佛從虛幻的空間傳來。這些景象超越了塵世間的喧囂,給人一種超脫塵俗的感覺。這種超然的境界與作者自稱為“粗官”形成鮮明對比,暗示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疲倦和對超越的向往。
最后兩句描述了作者攜妻子來到這里,暫時擺脫了官場的繁忙與壓力,感受到了一絲開心和輕松。這些行動和情感都體現了作者對自然和家庭的熱愛,以及對閑適、滿足的向往。
《大乘寺》通過對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超脫塵世的向往和對寧靜、閑適生活的渴望。這首詩給人以寧靜、愉悅的感覺,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反思和對更高境界的追求。
“行春門外是東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à chéng sì
大乘寺
xíng chūn mén wài shì dōng shān, lán jǔ níng cí shù wǎng huán.
行春門外是東山,籃舉寧辭數往還。
xī shàng lù suí rén qù wú, dòng zhōng huā zhào shuǐ zhǎng xián.
溪上鹿隨人去無,洞中花照水長閑。
lóu tái shì chū chén āi wài, zhōng qìng shēng lái piāo miǎo jiān.
樓臺勢出塵埃外,鐘磬聲來縹緲間。
zì xiào cū guān tōu xiá rì, zàn xié qī zǐ yī kāi yán.
自笑粗官偷暇日,暫攜妻子一開顏。
“行春門外是東山”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