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羞避俗無高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空羞避俗無高節”全詩
空羞避俗無高節,轉覺逢人惡獨醒。
歲月淹留隨日老,乾坤狼狽幾時寧。
欲知事事今何似,萬里波濤一點萍。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西亭》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西亭》是宋代文學家曾鞏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團扇頻揮到此亭,
他鄉愁坐思冥冥。
空羞避俗無高節,
轉覺逢人惡獨醒。
歲月淹留隨日老,
乾坤狼狽幾時寧。
欲知事事今何似,
萬里波濤一點萍。
詩意:
這首詩以西亭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在他鄉的愁思和孤獨感。詩人揮舞著團扇來到西亭,靜坐之間思緒萬千,對遠離故鄉的苦悶感到茫然和沉思。他感到自己空虛羞愧,缺乏高尚的品德和節操,同時又感到在遇到他人時,他們對他的冷漠和嘲笑讓他從孤獨的狀態中醒悟。歲月的流逝使他感到時光匆匆,乾坤間的變遷讓他感到無奈和困頓。最后,詩人希望了解現在的事物與過去相比如何變化,以及他自己的處境如何,他將這種變化形容為萬里波濤中的一片漂浮的浮萍。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無奈和思考。詩人通過描述團扇揮舞的動作和西亭的環境,展現了他身處他鄉的情景。詩中的"他鄉愁坐思冥冥"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愁苦和沉思,強調了他的孤獨感和對故鄉的思念。在"空羞避俗無高節"一句中,詩人批判了自己對于世俗的逃避和自身品德的不足,進一步凸顯了他的孤獨和困境。"轉覺逢人惡獨醒"則表達了詩人在與他人交往中所感受到的冷漠和嘲笑,這種冷漠和嘲笑讓他從原本的孤獨狀態中蘇醒過來。接著,詩人將自己的處境與歲月流轉和乾坤變遷相聯系,表達了對時間的無奈和對世事變化的感慨。最后,詩人用"萬里波濤一點萍"來形容現時的萬象變化,把自己的處境與這片漂浮的浮萍相對照,展示了他在時光中的渺小和無助感。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傳達了詩人在他鄉的孤獨和思考,描述了他對過去和現在的感慨與思索。詩人通過對個人經歷的抒發,反映了人類在時光變遷中的渺小和無奈,使讀者在共鳴中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和思考的深度。
“空羞避俗無高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tíng
西亭
tuán shàn pín huī dào cǐ tíng, tā xiāng chóu zuò sī míng míng.
團扇頻揮到此亭,他鄉愁坐思冥冥。
kōng xiū bì sú wú gāo jié, zhuǎn jué féng rén è dú xǐng.
空羞避俗無高節,轉覺逢人惡獨醒。
suì yuè yān liú suí rì lǎo, qián kūn láng bèi jǐ shí níng.
歲月淹留隨日老,乾坤狼狽幾時寧。
yù zhī shì shì jīn hé sì, wàn lǐ bō tāo yì diǎn píng.
欲知事事今何似,萬里波濤一點萍。
“空羞避俗無高節”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