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肯逢僧半日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只肯逢僧半日閑”全詩
何似一尊乘興去,醉中騎馬月中還。
分類:
作者簡介(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鶴林寺》曾鞏 翻譯、賞析和詩意
《鶴林寺》是宋代文人曾鞏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鶴林寺》中文譯文:
昔人春盡強登山,
只肯逢僧半日閑。
何似一尊乘興去,
醉中騎馬月中還。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春天臨近盡頭的時候,他強行攀登山峰,只愿與僧人相會共度半日閑暇。詩中通過對比,表達了詩人對于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向往。
首先,詩人提到了"昔人春盡強登山",意味著過去的人們在春天接近盡頭時,也會強行攀登山峰。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對于追求自由和冒險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夠像過去的人一樣,不畏困難,迎接挑戰。
其次,詩人寫道"只肯逢僧半日閑",表示他只愿意與僧人相遇,而且只需要半日的閑暇。這里的僧人可以理解為象征寧靜和超脫塵俗的存在,與之相遇可以給詩人帶來內心的寧靜和放松。詩人通過與僧人相遇,希望能夠暫時拋開塵世的煩惱,尋求內心的慰藉和舒適。
接著,詩人用"何似一尊乘興去"表達了自己對自由自在的向往。這里的"一尊"可以理解為一塊石頭,意味著詩人希望能夠像一塊石頭一樣,隨心所欲地去追求自己的興趣和快樂,不受任何束縛。
最后,詩人以"醉中騎馬月中還"作為結尾。這句話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在醉酒的狀態下騎馬回家的場景。酒后的他與馬兒一同穿行在皎潔的月光下,展現了詩人內心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精神狀態。
總的來說,《鶴林寺》描繪了詩人對自由、寧靜和放松的向往,他渴望擺脫塵世的束縛,追求內心的自由和快樂。這首詩詞通過對比和意象的運用,表達了詩人對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追求,展現了他豁達、灑脫的心態。
“只肯逢僧半日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è lín sì
鶴林寺
xī rén chūn jǐn qiáng dēng shān, zhǐ kěn féng sēng bàn rì xián.
昔人春盡強登山,只肯逢僧半日閑。
hé sì yī zūn chéng xìng qù, zuì zhōng qí mǎ yuè zhōng hái.
何似一尊乘興去,醉中騎馬月中還。
“只肯逢僧半日閑”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