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作視師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作視師期”全詩
應嗟饗帝日,卻作視師期。
士苦三年戍,人懷四郡悲。
平戎可無策,帷幃定誰咨。
分類:
作者簡介(韓元吉)
韓元吉(1118~1187),南宋詞人。字無咎,號南澗。漢族,開封雍邱(今河南開封市)人,一作許昌(今屬河南)人。韓元吉詞多抒發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賀新郎〕"病起情懷惡"等。著有《澗泉集》、《澗泉日記》、《南澗甲乙稿》、《南澗詩余》。存詞80余首。
《道中遇停郊祀詔書》韓元吉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道中遇停郊祀詔書》是宋代文學家韓元吉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丹詔西來急,
沿淮次第知。
應嗟饗帝日,
卻作視師期。
士苦三年戍,
人懷四郡悲。
平戎可無策,
帷幃定誰咨。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士人在道上遇到停駐的郊祀詔書,表達了他對祭祀儀式的思考和對戰亂時期戰士和百姓的關切之情。詩中通過對士人、百姓、皇帝等不同身份的描繪,揭示了戰亂帶來的苦難和人們對和平的渴望,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平戎策略的懷疑和對統治者的期待。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富有情感的語言,直接表達了作者對戰亂時期的痛苦和對和平的向往。詩的開篇,丹詔急急而來,沿途的消息一一傳達,表明了皇帝對祭祀儀式的重視和對諸侯臣子的召集。而詩人則以應嗟之辭,表達了對帝王祭祀的贊頌和對和平安定日子的向往。
接著,詩人敘述了士人在戍守邊疆的三年艱苦生活,以及四周百姓對四個郡的悲傷之情。這種對邊疆戍衛者和百姓的關懷表現出詩人對時局的關注和同情之心。
在詩的結尾,詩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平戎可無策,帷幃定誰咨。”這是對當時統治者的質疑,對平亂之策的懷疑。詩人以帷幃之喻,暗示統治者應當帶領百姓,共同商討治理國家的策略,而不是孤立決策。這種對統治者的期待和警示體現了詩人對社會和政治的關切。
總之,《道中遇停郊祀詔書》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戰亂時期的思考和對和平的向往,同時也反映了他對統治者的關注和對國家治理的期待。這首詩詞通過抒發個人情感,反映了當時社會動蕩的現實,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卻作視師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ào zhōng yù tíng jiāo sì zhào shū
道中遇停郊祀詔書
dān zhào xī lái jí, yán huái cì dì zhī.
丹詔西來急,沿淮次第知。
yīng jiē xiǎng dì rì, què zuò shì shī qī.
應嗟饗帝日,卻作視師期。
shì kǔ sān nián shù, rén huái sì jùn bēi.
士苦三年戍,人懷四郡悲。
píng róng kě wú cè, wéi wéi dìng shuí zī.
平戎可無策,帷幃定誰咨。
“卻作視師期”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