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聲繞石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喧聲繞石斜”全詩
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
凈色和云落,喧聲繞石斜。
明朝更尋去,應到阮郎家。
分類:
作者簡介(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山下泉》李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山下泉》
碧水映丹霞,
濺濺度淺沙。
暗通山下草,
流出洞中花。
凈色和云落,
喧聲繞石斜。
明朝更尋去,
應到阮郎家。
譯文:
碧綠的水映照著紅霞,
濺濺地流動在淺淺的沙灘。
幽暗的通向山下的草,
流出洞中的花朵。
清澈的水色與白云落下,
嘈雜的聲音繞著巖石曲折。
明天早晨再去尋找,
應該是到了阮郎的家。
詩意和賞析:
《山下泉》是唐代李端創作的一首山水詩。詩人以自然景觀描繪來表達對阮郎的思念之情。整首詩以山下泉為主題,通過描繪泉水碧綠映照著紅霞,流動在淺淺的沙灘的情景,展示出清新而美麗的山水景色。詩人還描繪了泉水從山下流出,通過幽暗的通道和洞中的花朵,表現出泉水的源頭和來歷,給人以詩情畫意的感受。
詩的后半部分,通過描述泉水的清澈與白云的落下,以及嘈雜的聲音繞著巖石曲折,揭示了泉水的清幽和山谷的回響,展示出山間的生機和美好的景象。
最后兩句“明朝更尋去,應到阮郎家”,像是詩人對泉水的向往和渴望,將泉水與阮郎的家聯系在一起,寓意著對愛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詩以簡短而流暢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觀和情感表達,給人以清新、優美、充滿田園氣息的感受。
“喧聲繞石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 xià quán
山下泉
bì shuǐ yìng dān xiá, jiàn jiàn dù qiǎn shā.
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
àn tōng shān xià cǎo, liú chū dòng zhōng huā.
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
jìng sè hé yún luò, xuān shēng rào shí xié.
凈色和云落,喧聲繞石斜。
míng cháo gèng xún qù, yīng dào ruǎn láng jiā.
明朝更尋去,應到阮郎家。
“喧聲繞石斜”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