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高樹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草堂高樹下”全詩
野客如僧靜,新荷共水平。
錦鱗沉不食,繡羽亂相鳴。
即事思江海,誰能萬里行。
分類:
作者簡介(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宿興善寺后堂池》李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宿興善寺后堂池》是一首唐代詩詞,作者是李端。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草堂高樹下,
月向后池生。
野客如僧靜,
新荷共水平。
錦鱗沉不食,
繡羽亂相鳴。
即事思江海,
誰能萬里行。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景象,詩人在善寺的后堂池畔,觀賞著夜晚的景色。月亮從后池中升起,照亮了整個草堂。草堂高處有茂密的樹木,給予了一片涼爽的遮蔭。野客們靜靜地坐在一旁,就像僧人一樣安詳寧靜。新鮮的荷花與平靜的水面相映成趣。魚兒錦鱗閃爍卻不食物,鳥兒們的繡羽相互紛亂地鳴叫。即使在這樣寧靜的景象中,詩人也思念著遙遠的江海,渴望能夠進行萬里遠行。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善寺后堂池的景物,展現了一種寧靜和恬淡的意境。詩人利用自然景觀和動物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寧靜、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又流露出一種追求自由與廣闊的情感。詩中的“野客如僧靜”一句,以野客比喻僧人,表達了詩人對清幽寧靜生活的向往。而詩末的“即事思江海,誰能萬里行”則抒發了詩人對江海的思念,同時也折射出他對遠方、未知世界的向往。整首詩在簡潔明快的語言中,通過景物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將自然景色與人情志趣相結合,營造出一種寧靜而深遠的意境,給人以心靈的撫慰和啟迪。
“草堂高樹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xìng shàn sì hòu táng chí
宿興善寺后堂池
cǎo táng gāo shù xià, yuè xiàng hòu chí shēng.
草堂高樹下,月向后池生。
yě kè rú sēng jìng, xīn hé gòng shuǐ píng.
野客如僧靜,新荷共水平。
jǐn lín chén bù shí, xiù yǔ luàn xiāng míng.
錦鱗沉不食,繡羽亂相鳴。
jí shì sī jiāng hǎi, shuí néng wàn lǐ xíng.
即事思江海,誰能萬里行。
“草堂高樹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