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日望璇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畏日望璇題”全詩
臥草同鴛侶,臨池似虎溪。
樹閑人跡外,山晚鳥行西。
若問無心法,蓮花隔淤泥。
分類:
作者簡介(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同苗發慈恩寺避暑》李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同苗發慈恩寺避暑》是唐代李端所寫的一首詩。詩中描繪了作者追逐涼風到寺廟避暑的情景,并借此表達了對塵世浮躁的厭倦。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追涼尋寶剎,畏日望璇題。
臥草同鴛侶,臨池似虎溪。
樹閑人跡外,山晚鳥行西。
若問無心法,蓮花隔淤泥。
詩意: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作者為了追逐涼風而來到寶剎(指慈恩寺)避暑的景象。作者用“畏日望璇題”表達了對炎夏的炎熱天氣的畏懼,并以此展現了對清涼的渴望。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作者在寺廟的草地上與伴侶一起躺臥,眺望著池塘,感受著虎溪般寬廣的氛圍。這里通過樹木和水景的描繪,營造了一個寧靜和諧的環境。
最后兩句描述了樹木外的人跡罕至,山中夕陽下的鳥兒飛行的場景。這里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寧靜山野景象,呈現出一種淡泊名利的態度。
整首詩表達了作者對炎夏煩擾的厭倦,對清涼避暑的向往,以及追求心靈寧靜的愿望。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追求寧靜和怡然自得的避暑場景。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繪,將讀者帶入一個與塵世煩囂隔絕的境地。
詩人運用了對比手法,將寺廟的涼風與外界的炎熱相對比,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同時,通過描繪草地和水景,給人以寧靜和清涼的感受。
詩中的最后兩句以隱喻的方式傳達了一種追求內心寧靜的愿望。蓮花隔淤泥的意象表達了在濁世中保持無欲無求的心靈狀態。
整首詩以簡練、含蓄的風格表達了作者積極向往清涼和寧靜的心情,給人以一種寧靜和舒適的感受。同時,詩中透露出詩人對現實世界的浮躁和名利的厭倦,貶抑了紛擾煩囂的世俗生活,展現了一種超脫塵世之境的意境。
“畏日望璇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óng miáo fā cí ēn sì bì shǔ
同苗發慈恩寺避暑
zhuī liáng xún bǎo chà, wèi rì wàng xuán tí.
追涼尋寶剎,畏日望璇題。
wò cǎo tóng yuān lǚ, lín chí shì hǔ xī.
臥草同鴛侶,臨池似虎溪。
shù xián rén jī wài, shān wǎn niǎo xíng xī.
樹閑人跡外,山晚鳥行西。
ruò wèn wú xīn fǎ, lián huā gé yū ní.
若問無心法,蓮花隔淤泥。
“畏日望璇題”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