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結民過炎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仁義結民過炎漢”全詩
胡雛負恩逆天紀,忠義回天四方起。
嗟哉主將失紀律,百萬秦人半為鬼。
浮云改變異今古,不謂前車眼中睹。
嘗時潼關說歌舒,今日襄陽說皇甫。
分類:
作者簡介(劉過)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長于廬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蘇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曾為陸游、辛棄疾所賞,亦與陳亮、岳珂友善。詞風與辛棄疾相近,抒發抗金抱負狂逸俊致,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為“廬陵二布衣”。有《龍洲集》、《龍洲詞》。
《呈陳總領五首》劉過 翻譯、賞析和詩意
《呈陳總領五首》是宋代劉過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通過表達對時局的思考和對忠誠與背叛的反思,展示了作者對國家和民眾的關切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太宗造唐劃隨亂,
仁義結民過炎漢。
胡雛負恩逆天紀,
忠義回天四方起。
嗟哉主將失紀律,
百萬秦人半為鬼。
浮云改變異今古,
不謂前車眼中睹。
嘗時潼關說歌舒,
今日襄陽說皇甫。
詩詞的詩意呈現了一種對時局動蕩和人心浮躁的憂慮。詩的開頭提到了太宗造唐,意指歷史上曾經有過偉大的統治者,然而現在的局勢卻變得混亂不堪。接著,詩中談到了仁義結民,表達了作者對于統治者應該以仁義來團結百姓的期望,但實際上卻出現了背叛和破壞紀律的行為。這種逆天行為令人感嘆,并以忠義回天四方起的語言表達了對忠誠和正義力量的期盼。
詩的后半部分以嗟哉開頭,表達了作者對于主將失去紀律的感嘆和憂慮。百萬秦人半為鬼的描述,暗示了由于混亂和背叛導致的無辜傷亡。接著,詩中提到了浮云改變異今古,意味著時代的變遷和事物的不可預測性。而前車眼中睹的句子,則表達了作者對于歷史的反思和對現實的觀察。
最后兩句詩分別提到了潼關和襄陽,這是兩個歷史上重要的地點,用來比喻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人物。潼關曾經有過歌舞繁華,而襄陽則是皇甫的代表地名,通過這兩個地名的對比,詩詞中展示了時局變遷和人事變遷的意味。
整首詩詞通過對時局的描繪和對忠誠與背叛的反思,表達了作者對于國家和民眾的關切之情。同時,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對比,詩詞也呈現了一種對時代變遷和人事變遷的思考。
“仁義結民過炎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éng chén zǒng lǐng wǔ shǒu
呈陳總領五首
tài zōng zào táng huà suí luàn, rén yì jié mín guò yán hàn.
太宗造唐劃隨亂,仁義結民過炎漢。
hú chú fù ēn nì tiān jì, zhōng yì huí tiān sì fāng qǐ.
胡雛負恩逆天紀,忠義回天四方起。
jiē zāi zhǔ jiàng shī jì lǜ, bǎi wàn qín rén bàn wèi guǐ.
嗟哉主將失紀律,百萬秦人半為鬼。
fú yún gǎi biàn yì jīn gǔ, bù wèi qián chē yǎn zhōng dǔ.
浮云改變異今古,不謂前車眼中睹。
cháng shí tóng guān shuō gē shū, jīn rì xiāng yáng shuō huáng fǔ.
嘗時潼關說歌舒,今日襄陽說皇甫。
“仁義結民過炎漢”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