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清應不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時清應不見”全詩
少年曾失所,衰暮欲何依。
夜靜臨江哭,天寒踏雪歸。
時清應不見,言罷淚盈衣。
分類:
作者簡介(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代村中老人答》李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代村中老人答》
朝代:唐代
作者:李端
京洛風塵后,村鄉煙火稀。
少年曾失所,衰暮欲何依。
夜靜臨江哭,天寒踏雪歸。
時清應不見,言罷淚盈衣。
中文譯文:
京洛的塵埃消散后,鄉村的煙火變得稀少。
年少時曾經失去過家園,如今年老衰弱,將何所依?
夜晚靜謐時臨江痛哭,天寒之中踏雪歸家。
時光已逝,應該不會再有相見的機會,說完這番話后,淚水已經濕透了衣袖。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老人對年少時的經歷和現實境況的感慨和憂慮。詩人通過對京洛(指京都和洛陽,即指代繁華熱鬧的都市)風塵之后村鄉的冷清描寫,展現了歲月的流轉,鄉村的繁華漸漸消散,人世間的變遷。詩中的老人回憶起年少時失去家園的經歷,如今年老衰弱,他不知道自己應該依靠什么來度過余生。在寒冷的夜晚,老人靜靜地站在江邊痛哭,踏著雪回到了家中。他意識到時光已經不再回來,對曾經的美好遺憾和無奈溢于言表,淚水已經濕透了他的衣袖。
這首詩以簡潔而凄涼的語言展示了時光流轉和人生的無常。通過對鄉村與都市的對比,詩人表達了對繁華背后的虛幻和離散的思考。老人的經歷和現實境況讓人感受到人生的無常和歲月的殘酷。整首詩情感深沉,寓意深遠,喚起了讀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逝去時光的懷念。
“時清應不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ài cūn zhōng lǎo rén dá
代村中老人答
jīng luò fēng chén hòu, cūn xiāng yān huǒ xī.
京洛風塵后,村鄉煙火稀。
shào nián céng shī suǒ, shuāi mù yù hé yī.
少年曾失所,衰暮欲何依。
yè jìng lín jiāng kū, tiān hán tà xuě guī.
夜靜臨江哭,天寒踏雪歸。
shí qīng yīng bú jiàn, yán bà lèi yíng yī.
時清應不見,言罷淚盈衣。
“時清應不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