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魚投別浦”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潛魚投別浦”全詩
白日悲風起,清河逆水流。
潛魚投別浦,狡兔據荒丘。
應笑臧僖伯,何如諫得休。
分類:
作者簡介(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觀魚臺》汪元量 翻譯、賞析和詩意
《觀魚臺》是宋代詩人汪元量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觀賞魚臺為題材,通過描繪高臺上的古跡和描述一系列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歷史人物隱公的緬懷之情以及對時局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
高臺上留存了古代隱公的足跡,卻無法看到他親自游覽的身影。白天時,依然悲傷的風吹起,清澈的河水逆流而上。潛在水中的魚兒游向別處的港灣,狡猾的兔子占據了荒涼的丘陵。你應該嘲笑臧僖伯,他與隱公相比,何曾有過有效的忠言勸諫。
詩意和賞析:
《觀魚臺》通過對景物描寫和歷史人物的引用,表達了作者對時代變遷和人事易逝的感慨。高臺上留存的古跡象征著歷史的延續,而隱公的缺席則顯示了時間的無情。詩中的白日悲風起,清河逆水流,以自然景象的變化來反映時代的動蕩和顛倒,暗示了社會秩序的混亂和政治風云的不穩定。
潛魚投別浦、狡兔據荒丘的描寫,通過對動物行為的隱喻,暗示了人們面對變局時的應對方式。潛魚投別浦表達了謀求新機遇和改變環境的意愿,而狡兔據荒丘則暗示了逃避和占據有利地勢的策略。這種對比反映了當時社會中不同人物的應對態度和行為方式。
詩的最后兩句“應笑臧僖伯,何如諫得休”,呼應了前文對隱公的提及。臧僖伯是春秋時期的一位貴族,他與隱公相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時事政治的憂慮和對當時政治家的不滿。通過這兩句話,作者呼吁當權者應當虛心接納忠言,才能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觀魚臺》以古跡和自然景觀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隱喻手法,展現了作者對時代變遷的思考和對政治現實的批判。這首詩詞反映了宋代社會的動蕩不安,同時也傳達了對歷史遺跡的敬仰和對忠言的呼喚。
“潛魚投別浦”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ān yú tái
觀魚臺
gāo tái liú gǔ jī, bú jiàn yǐn gōng yóu.
高臺留古跡,不見隱公游。
bái rì bēi fēng qǐ, qīng hé nì shuǐ liú.
白日悲風起,清河逆水流。
qián yú tóu bié pǔ, jiǎo tù jù huāng qiū.
潛魚投別浦,狡兔據荒丘。
yīng xiào zāng xī bó, hé rú jiàn dé xiū.
應笑臧僖伯,何如諫得休。
“潛魚投別浦”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