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頭帽氈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蒙頭帽氈笠”全詩
饑鷹傍人飛,瘦馬對人立。
御寒挾貂裘,蒙頭帽氈笠。
凄然絕火煙,陰云壓身濕。
賴有葡萄醅,借暖敵風急。
分類:
作者簡介(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蘇武洲氈房夜坐》汪元量 翻譯、賞析和詩意
《蘇武洲氈房夜坐》是宋代詩人汪元量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一個蘇武坐在洲氈房中的夜晚場景,通過描述寒冷的氣候、饑鷹的出現以及蘇武身上的寒衣來表達孤獨和困苦的境遇,并通過葡萄醅的溫暖來表達對希望和堅持的寄托。
這首詩的中文譯文如下:
明亮的燈火透過帳房的門縫中射出,冷風迸入房內。
饑餓的鷹靠近人飛翔,瘦弱的馬站在人的身旁。
穿著暖和的貂裘御寒,頭上戴著氈帽笠子。
寂寥的爐火凄然燃燒,陰云壓在身上濕透。
幸好有葡萄醅可以借來溫暖,抵擋狂風的急襲。
這首詩通過描繪寒冷的氣候、饑餓的鷹和瘦弱的馬,以及蘇武的貧困裝束,表達了作者孤獨和艱苦的處境。蘇武被困在洲氈房中,寒冷的天氣和艱苦的環境使他感到無助和悲涼。他身上的寒衣和濕透的身體都顯示出他面臨的困境。
然而,詩中出現的葡萄醅給予了詩人一線希望和溫暖。葡萄醅作為一種暖意融融的飲品,象征著希望和溫暖的力量。它不僅能溫暖蘇武的身體,還能使他對抗狂風的襲擊。葡萄醅成為了蘇武在寒冷夜晚中的心靈寄托,給予了他堅持和希望的力量。
整首詩以蘇武洲氈房夜坐的場景為背景,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和對比的運用,展現了作者對孤獨、困苦和希望的思考和感悟。通過這些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于人生困境中的堅持和對希望的追求,同時也表達了對于堅持信念和溫暖力量的贊美。
“蒙頭帽氈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ū wǔ zhōu zhān fáng yè zuò
蘇武洲氈房夜坐
míng fā qǐ zhàng fáng, lěng qì bèng jiāng rù.
明發啟帳房,冷氣迸將入。
jī yīng bàng rén fēi, shòu mǎ duì rén lì.
饑鷹傍人飛,瘦馬對人立。
yù hán xié diāo qiú, méng tóu mào zhān lì.
御寒挾貂裘,蒙頭帽氈笠。
qī rán jué huǒ yān, yīn yún yā shēn shī.
凄然絕火煙,陰云壓身濕。
lài yǒu pú táo pēi, jiè nuǎn dí fēng jí.
賴有葡萄醅,借暖敵風急。
“蒙頭帽氈笠”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四緝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