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賊不兩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漢賊不兩立”全詩
孔明勞已死,仲達走還生。
雙劍鷹鹯急,三秦虎豹橫。
東南無霸氣,恢復恐難行。
分類:
作者簡介(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后主廟》汪元量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后主廟》是宋代文學家汪元量的作品。詩詞表達了作者對當時亂世的憂慮和對國家復興的期望。
詩意和賞析:
《后主廟》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描繪,傳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動蕩和政治腐敗的不滿之情。首先,詩句"漢賊不兩立,英雄恨不平"直接表達了作者對賊寇的憎恨和對英雄不能為國家正義而戰的遺憾。這句話呼應了中國古代文化中"賊子不兩立"的觀念,強調了國家需要正直的人來拯救和統一。
接下來,詩中提及了兩位歷史人物,孔明和仲達。孔明被稱為"孔明勞已死",表明了他在病重和逝世時的辛勞和犧牲。仲達則被描述為"走還生",暗示了他的英勇和堅持。這兩位人物代表了良知和忠誠,他們的存在和行動都是對當時社會不公和混亂的抗議。
詩中還通過"雙劍鷹鹯急,三秦虎豹橫"的描述,展現了戰亂時期的緊張和危險。這里的"雙劍"可能暗示著雙方的對峙和沖突,而"鷹鹯"、"虎豹"則象征著兇猛和威嚴。這種形象描繪了亂世的殘酷和動蕩。
最后兩句"東南無霸氣,恢復恐難行"則表達了作者對于國家復興的擔憂。"東南"指的是宋朝的地域,"霸氣"暗示了當時國家的強盛和威嚴。然而,作者認為國家的復興并不容易,可能會面臨很大的困難和阻礙。
總的來說,汪元量的《后主廟》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亂世中英雄無處立足的困境,并通過歷史人物的形象,表達了對社會不義和政治腐敗的不滿,以及對國家復興的渴望和擔憂。這首詩詞在表達情感的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宋代社會的動蕩和不安。
“漢賊不兩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òu zhǔ miào
后主廟
hàn zéi bù liǎng lì, yīng xióng hèn bù píng.
漢賊不兩立,英雄恨不平。
kǒng míng láo yǐ sǐ, zhòng dá zǒu hái shēng.
孔明勞已死,仲達走還生。
shuāng jiàn yīng zhān jí, sān qín hǔ bào héng.
雙劍鷹鹯急,三秦虎豹橫。
dōng nā mó bà qì, huī fù kǒng nán xíng.
東南無霸氣,恢復恐難行。
“漢賊不兩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四緝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