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詰曲僧房一徑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詰曲僧房一徑通”全詩
塔似道人飛白筆,開窗還見倚晴空。
分類:
作者簡介(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樸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于世。
《書源上人壁》王之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書源上人壁》是宋代王之道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秋天丹楓和黃槲的美麗景色,以及一條通向僧房的彎曲小徑。詩中還描繪了一座塔,宛如一位道士飛舞著白色的毛筆,打開窗戶可以看到依靠著晴朗的天空。
這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主題,通過描繪秋天的丹楓和黃槲,展示了秋季的壯麗景色。丹楓和黃槲是秋季的代表性植物,它們的色彩鮮艷,使整個秋天充滿了熱烈和豐收的氣息。詩人通過描繪這些景色,表達了對秋天的贊美和喜悅之情。
詩中提到的僧房和小徑,給人一種寧靜和幽雅的感覺。僧房位于僻靜的地方,小徑蜿蜒曲折,似乎通向一個隱秘的世界。這種幽靜的環境和通往僧房的小徑,給人一種追求內心寧靜與冥想的感覺。
詩中的塔被描述成一位道士,手持飛舞的白色毛筆。這種比喻使得塔的形象更具生動感和靈性。開窗可以看到晴朗的天空,意味著塔位于一個開闊的位置,能夠與自然相融合,感受到清新的空氣和廣闊的視野。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和僧房為主線,表達了對秋天美麗景色的贊美,以及對寧靜和內心的追求。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隱居者的生活,詩人傳達了對自然美和心靈寧靜的向往,引發讀者對于自然與人文的思考和共鳴。
“詰曲僧房一徑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ū yuán shàng rén bì
書源上人壁
dān fēng huáng hú zhuàng qiū róng, jí qū sēng fáng yī jìng tōng.
丹楓黃槲壯秋容,詰曲僧房一徑通。
tǎ shì dào rén fēi bái bǐ, kāi chuāng hái jiàn yǐ qíng kōng.
塔似道人飛白筆,開窗還見倚晴空。
“詰曲僧房一徑通”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