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窮得水欲何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路窮得水欲何為”全詩
十里歸來同小愒,一鞭南去不逾時。
分類:
作者簡介(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樸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于世。
《永豐道上阻水》王之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永豐道上阻水》是宋代詩人王之道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路窮得水欲何為,
立馬逢人問所之。
十里歸來同小愒,
一鞭南去不逾時。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旅行者在永豐道上遇到水阻的情景。當他的行路變得困難時,他停下馬車并詢問路人應該怎么辦。最終,他決定放下一些行李,繼續南行,不超過合適的時間。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展示了旅行者在困難時刻所做的決策。詩人通過描述路窮遇到水阻的情景,表達了一種對困境的應對態度。旅行者遇到困難時并沒有放棄,而是主動求助于他人,并作出了明智的決策。他選擇了放下一些行李,減輕負擔,繼續前行。這種堅毅和樂觀的態度是這首詩的核心。
詩中的節奏感和平衡感也值得注意。每一句都由四個字組成,形成了整齊的節奏。詩人通過對稱的結構和平衡的詞語選擇,使整首詩詞顯得穩定而和諧。此外,詩中運用了一些修辭手法,如借代和對比,增加了詩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永豐道上阻水》這首詩詞通過簡潔的語言,表達了面對困境時的樂觀態度和積極應對的決心。它呈現了旅行者在困難中尋求幫助并堅定繼續前行的形象,同時也傳遞了一種鼓勵和勉勵的信息,即在人生的道路上,當遇到困難和阻力時,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態,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堅持不懈地追求目標。
“路窮得水欲何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fēng dào shàng zǔ shuǐ
永豐道上阻水
lù qióng dé shuǐ yù hé wéi, lì mǎ féng rén wèn suǒ zhī.
路窮得水欲何為,立馬逢人問所之。
shí lǐ guī lái tóng xiǎo kài, yī biān nán qù bù yú shí.
十里歸來同小愒,一鞭南去不逾時。
“路窮得水欲何為”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