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公兼有董狐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支公兼有董狐才”全詩
天子遠酬丹詔去,高僧不出白云來。
眉毫久別應垂雪,心印休傳本似灰。
若念垂瞳欲相見,未訪西上一浮杯。
分類:
作者簡介(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樸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于世。
《寄贊寧上人》王之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贊寧上人》是宋代王之道創作的詩詞作品。該詩描繪了作者對贊寧上人的崇敬之情,并表達了想要與贊寧上人相見的愿望。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寄贊寧上人
支公兼有董狐才,
史傳修成乙夜開。
天子遠酬丹詔去,
高僧不出白云來。
眉毫久別應垂雪,
心印休傳本似灰。
若念垂瞳欲相見,
未訪西上一浮杯。
詩意和賞析:
《寄贊寧上人》描繪了作者對贊寧上人的崇敬之情,并表達了作者想要與贊寧上人相見的愿望。詩中以對贊寧上人的贊美和思念之情,展示了王之道對高僧的崇敬和仰慕之情。
首句“支公兼有董狐才”,表達了贊寧上人的卓越才能,使他在人們心目中成為令人欽佩的人物。接著,“史傳修成乙夜開”,暗指贊寧上人的修行成果,在佛法中獨具一格。
接下來的兩句“天子遠酬丹詔去,高僧不出白云來”,通過對比天子與高僧的行動,表達了贊寧上人的高尚品質和超凡境界。天子遙遠贊賞的信詔飛來,而高僧卻不離白云之處,彰顯了高僧的超脫和清凈之境。
下半部分的兩句“眉毫久別應垂雪,心印休傳本似灰”,表達了作者對贊寧上人的思念之情。作者追憶與贊寧上人的久別之情,希望他能夠再次相見。眉毛上的寒毛似乎要下雪一般,內心的印象也不再傳遞,仿佛一切都變得暗淡無光。
最后兩句“若念垂瞳欲相見,未訪西上一浮杯”,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渴望與贊寧上人再次相見的心情。作者希望能夠拜訪贊寧上人,與他共享一杯酒,在西方極樂世界相見。
整首詩以自然的描寫和深情的表達,抒發了作者對贊寧上人的敬仰和思念之情。通過細膩的意象和含蓄的語言,展示了王之道在詩詞中對高僧境界和修行追求的向往。
“支公兼有董狐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zàn níng shàng rén
寄贊寧上人
zhī gōng jiān yǒu dǒng hú cái, shǐ chuán xiū chéng yǐ yè kāi.
支公兼有董狐才,史傳修成乙夜開。
tiān zǐ yuǎn chóu dān zhào qù, gāo sēng bù chū bái yún lái.
天子遠酬丹詔去,高僧不出白云來。
méi háo jiǔ bié yīng chuí xuě, xīn yìn xiū chuán běn shì huī.
眉毫久別應垂雪,心印休傳本似灰。
ruò niàn chuí tóng yù xiāng jiàn, wèi fǎng xī shàng yī fú bēi.
若念垂瞳欲相見,未訪西上一浮杯。
“支公兼有董狐才”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