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馬來尋剝蘚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下馬來尋剝蘚痕”全詩
斷畫豈如弦可續,闕文猶冀石能言。
鬣村故址今仍在,螭首遺蹤碎莫存。
欲較智愚三十里,又飛絲鞚過前村。
分類:
作者簡介(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號潛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潛山)人,卜居四明鄞縣(今屬浙江)。紹興八年(1138),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兼實錄院檢討官、祠部員外郎、秘書少監、起居舍人。十一年,為中書舍人。秦檜惡他不附己,謫居韶州十九年。檜死,充秘閣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勝景,游覽殆。
《讀劉太真碑》朱翌 翻譯、賞析和詩意
《讀劉太真碑》是宋代朱翌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中描繪了作者讀劉太真碑所感受到的情景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
華麗的袞衣上刻著堅固的珉玉,我下馬尋找被剝落的青苔痕跡。斷裂的圖畫怎能像琴弦一樣續接,我還期望石頭能夠說話。鬣村的舊址至今仍在,螭首的殘跡已經破碎不存。我想要比較智慧和愚昧的距離,卻又像飛絲一樣越過前方的村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描寫作者讀劉太真碑為主線,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和對智慧與愚昧的反思。詩中的袞衣華藻和堅珉象征著劉太真碑上的裝飾和堅固,展現了歷史的輝煌和堅定。作者下馬來尋找剝蘚痕跡,意味著他渴望尋找歷史的痕跡和真實。然而,斷裂的圖畫無法續接,闕文無法借石頭說話,暗示著歷史的殘缺和無法還原的局限。鬣村故址雖然仍在,但螭首的殘跡已經破碎不存,象征著歷史的遺失和時間的摧殘。作者想要比較智慧和愚昧的距離,但卻像飛絲一樣越過前方的村莊,暗示著智慧和愚昧之間的界限模糊和難以捉摸。
這首詩通過描繪劉太真碑和對歷史的思考,抒發了作者對歷史和智慧的思索之情。同時,通過袞衣華藻、剝蘚痕、斷畫、闕文和鬣村等意象的運用,詩中展現了歷史的輝煌、殘缺和遺失,以及智慧與愚昧之間的模糊和難以捉摸。整首詩意蘊深遠,引發讀者對歷史和人生的反思。
“下馬來尋剝蘚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ú liú tài zhēn bēi
讀劉太真碑
gǔn yī huá zǎo kè jiān mín, xià mǎ lái xún bō xiǎn hén.
袞衣華藻刻堅珉,下馬來尋剝蘚痕。
duàn huà qǐ rú xián kě xù, quē wén yóu jì shí néng yán.
斷畫豈如弦可續,闕文猶冀石能言。
liè cūn gù zhǐ jīn réng zài, chī shǒu yí zōng suì mò cún.
鬣村故址今仍在,螭首遺蹤碎莫存。
yù jiào zhì yú sān shí lǐ, yòu fēi sī kòng guò qián cūn.
欲較智愚三十里,又飛絲鞚過前村。
“下馬來尋剝蘚痕”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