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事年年動荊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樂事年年動荊楚”全詩
越人哀君楫迎汝,呼聲動地汗流雨。
魚暇走避無處所,小試勒兵吾有取。
樓船將軍下潢浦,佽飛射士彍弩。
大堤士女立如堵,樂事年年動荊楚。
卻憶金明三月天,春風引出大龍船。
二十余年成一夢,夢中猶記水秋千。
三軍罷休各就舍,一江煙雨朱簾夜。
隱隱灘聲細卷沙,沙淺灘平雙鷺下。
分類:
作者簡介(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號潛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潛山)人,卜居四明鄞縣(今屬浙江)。紹興八年(1138),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兼實錄院檢討官、祠部員外郎、秘書少監、起居舍人。十一年,為中書舍人。秦檜惡他不附己,謫居韶州十九年。檜死,充秘閣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勝景,游覽殆。
《端午觀競渡曲江》朱翌 翻譯、賞析和詩意
《端午觀競渡曲江》是宋代朱翌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端午節時觀看競渡的場景,表達了對傳統節日的喜悅和對久別重逢的情感。
詩詞的中文譯文:
楝花角黍五色縷,
一吊湘累作端午。
越人哀君楫迎汝,
呼聲動地汗流雨。
魚暇走避無處所,
小試勒兵吾有取。
樓船將軍下潢浦,
佽飛射士彍弩。
大堤士女立如堵,
樂事年年動荊楚。
卻憶金明三月天,
春風引出大龍船。
二十余年成一夢,
夢中猶記水秋千。
三軍罷休各就舍,
一江煙雨朱簾夜。
隱隱灘聲細卷沙,
沙淺灘平雙鷺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端午節觀賽競渡的場景為主題,展現了熱鬧喜慶的氛圍和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熱愛。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描寫手法,使讀者仿佛置身于競渡的現場,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氣氛。
首句以楝花、角黍和五色縷來描繪端午節的裝飾,展示了繁華的景象。接著描述了湘江上的競渡,越人悲傷地劃著船迎接歸來的君主,他們的呼聲如雷動地,汗水如雨般涌流。這些描寫表現了人們對君主的熱愛和期盼,以及熱烈的歡聲笑語。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競渡比賽的情景。魚兒在淺水中躲避,而將軍們則小試身手,展示他們的英勇和實力,射士們手持弓箭,嫻熟地射擊。這些描寫展示了比賽的激烈和參與者的技藝。
詩的后半部分回憶起作者年少時在端午節的美好回憶。作者回憶起昔日金明三月的天氣,那時的春風引出了盛大的龍舟比賽。過去的二十多年仿佛一場夢境,但作者仍然記得那時的水秋千,這讓他感慨萬分。
最后幾句描繪了競渡結束后的景象,三軍罷休,各自回到住所。夜晚,一江煙雨籠罩,紅色的窗簾在雨中若隱若現。灘頭有隱約的聲響,河灘淺平,兩只白鷺在上面棲息。這些描寫營造了一種寧靜和祥和的氛圍,將整個詩詞推向了尾聲。
《端午觀競渡曲江》通過生動的描寫和細膩的情感表達,展現了端午節競渡的熱鬧場面和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熱愛。詩意深邃,情感真摯,詩人通過描繪細節,使讀者仿佛置身于競渡的現場,感受到熱烈的氣氛和人們的喜悅。詩中還融入了對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時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整首詩以端午節競渡為主題,通過描寫景物、人物和情感,展現了豐富的詩意和情感內涵,使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價值和人情味道。
“樂事年年動荊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uān wǔ guān jìng dù qǔ jiāng
端午觀競渡曲江
liàn huā jiǎo shǔ wǔ sè lǚ, yī diào xiāng lèi zuò duān wǔ.
楝花角黍五色縷,一吊湘累作端午。
yuè rén āi jūn jí yíng rǔ, hū shēng dòng dì hàn liú yǔ.
越人哀君楫迎汝,呼聲動地汗流雨。
yú xiá zǒu bì wú chǔ suǒ, xiǎo shì lè bīng wú yǒu qǔ.
魚暇走避無處所,小試勒兵吾有取。
lóu chuán jiāng jūn xià huáng pǔ, cì fēi shè shì guō nǔ.
樓船將軍下潢浦,佽飛射士彍弩。
dà dī shì nǚ lì rú dǔ, lè shì nián nián dòng jīng chǔ.
大堤士女立如堵,樂事年年動荊楚。
què yì jīn míng sān yuè tiān, chūn fēng yǐn chū dà lóng chuán.
卻憶金明三月天,春風引出大龍船。
èr shí yú nián chéng yī mèng, mèng zhōng yóu jì shuǐ qiū qiān.
二十余年成一夢,夢中猶記水秋千。
sān jūn bà xiū gè jiù shě, yī jiāng yān yǔ zhū lián yè.
三軍罷休各就舍,一江煙雨朱簾夜。
yǐn yǐn tān shēng xì juǎn shā, shā qiǎn tān píng shuāng lù xià.
隱隱灘聲細卷沙,沙淺灘平雙鷺下。
“樂事年年動荊楚”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