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音不通言語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胡音不通言語譯”全詩
胡音不通言語譯,分死薄命穹廬域。
君不見越中美人嫁姑蘇,敵國既破還陶朱。
嗟嗟孤冢黃草碧,祗博呼韓雙白璧。
分類:
作者簡介(楊維楨)

楊維楨(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書畫家和戲曲家。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會稽(浙江諸暨)楓橋全堂人。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為“元末三高士”。楊維禎的詩,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樂府詩,既婉麗動人,又雄邁自然,史稱“鐵崖體”,極為歷代文人所推崇。有稱其為“一代詩宗”、“標新領異”的,也有譽其“以橫絕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矯之”的,當代學者楊鐮更稱其為“元末江南詩壇泰斗”。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行世。
《昭君曲》楊維楨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昭君曲》是元代楊維楨的一首詩詞。詩中描寫了昭君遠嫁匈奴后的悲苦遭遇,表達了作者對昭君的同情和思念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
胡雁向南飛,
明妃西嫁幾時歸?
胡酥入饌捐漢食,
胡風中人裂漢衣。
胡音不通言語譯,
分死薄命穹廬域。
君不見越中美人嫁姑蘇,
敵國既破還陶朱。
嗟嗟孤冢黃草碧,
祗博呼韓雙白璧。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昭君的遭遇為主線,通過描寫她遠嫁匈奴后的命運,表達了對她的同情和思念之情。詩中的胡雁象征著昭君,向南飛行的胡雁意味著她遠離家園。明妃西嫁的一句,表達了昭君遠嫁匈奴的無奈和離別的痛苦。胡酥入饌捐漢食、胡風中人裂漢衣,揭示了昭君在異族中的困境和痛苦,她不得不適應匈奴的生活方式,背離自己的文化和身份。
詩中提到的胡音不通言語譯,分死薄命穹廬域,表達了昭君在異國他鄉的孤獨和苦難,她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與人交流,生活在一個殘酷的環境中,命運薄弱,如同被困在一個狹小的天地中。
詩的最后兩句描述了越中美人嫁給姑蘇(即蘇州)人的情節,以此來對比昭君的遭遇。敵國既破還陶朱,表明越國被攻破后,美人得以回歸故鄉,而昭君卻無法重返漢地。嗟嗟孤冢黃草碧,祗博呼韓雙白璧,通過描繪昭君的孤冢和黃草,表達了作者對她的深深懷念和思念之情。
整首詩以昭君為主題,以描寫昭君的遭遇和命運為線索,通過對比其他美人的命運,表達了作者對昭君的同情和思念之情。詩詞通過簡潔而有力的語言,抒發了作者對昭君的深深懷念,以及對她命運的痛惜。
“胡音不通言語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āo jūn qū
昭君曲
hú yàn xiàng nán fēi, míng fēi xī jià jǐ shí guī? hú sū rù zhuàn juān hàn shí, hú fēng zhōng rén liè hàn yī.
胡雁向南飛,明妃西嫁幾時歸?胡酥入饌捐漢食,胡風中人裂漢衣。
hú yīn bù tōng yán yǔ yì, fēn sǐ bó mìng qióng lú yù.
胡音不通言語譯,分死薄命穹廬域。
jūn bú jiàn yuè zhōng měi rén jià gū sū, dí guó jì pò hái táo zhū.
君不見越中美人嫁姑蘇,敵國既破還陶朱。
jiē jiē gū zhǒng huáng cǎo bì, zhī bó hū hán shuāng bái bì.
嗟嗟孤冢黃草碧,祗博呼韓雙白璧。
“胡音不通言語譯”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