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鞭血山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秦鞭血山骨”全詩
猶有夏駕石,盤盤駕之下。
秦鞭血山骨,吳獵焦野火。
夏鼓建不拔,石鳴知者寡。
父老懼讖言,山空石長啞。
分類:
作者簡介(楊維楨)

楊維楨(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書畫家和戲曲家。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會稽(浙江諸暨)楓橋全堂人。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為“元末三高士”。楊維禎的詩,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樂府詩,既婉麗動人,又雄邁自然,史稱“鐵崖體”,極為歷代文人所推崇。有稱其為“一代詩宗”、“標新領異”的,也有譽其“以橫絕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矯之”的,當代學者楊鐮更稱其為“元末江南詩壇泰斗”。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行世。
《夏駕石鼓辭》楊維楨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夏駕石鼓辭》是元代楊維楨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以夏朝的石鼓為題材,通過描繪石鼓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歷史沉淀與文化遺產的思考和感慨。
詩詞的中文譯文為:
周家十圓鼓,
散落陳倉野。
猶有夏駕石,
盤盤駕之下。
秦鞭血山骨,
吳獵焦野火。
夏鼓建不拔,
石鳴知者寡。
父老懼讖言,
山空石長啞。
詩詞的詩意表達了一種對歷史興衰和文化遺產的思考。詩中提到的周家的十個圓鼓已經散落在陳倉的野外,而其中仍然有夏朝的石鼓存在。石鼓被比喻為夏朝的駕車,夏朝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如今已經遠去,但石鼓仍然被保存在歷史的盤古之下。
接下來,詩詞描繪了秦朝的鞭子抽打下,鮮血淋漓的山骨,在吳朝的獵火中焦燒,但夏鼓依然屹立不倒。這里通過對歷史的回顧,表達了作者對夏朝文化的堅韌和持久力的贊嘆。
然而,夏鼓的聲音卻寥寥無幾人能聽到,石鳴知者寡。這里反映了夏朝的歷史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只有少數人了解夏朝的文化和歷史。
最后兩句表達了父老們對于預言的恐懼,山空石長啞。這里可能暗示了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失去了聲音,而人們對于歷史的重要性和價值產生了疑慮。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夏朝的石鼓為象征,通過對歷史的敘述和思考,表達了作者對歷史沉淀和文化遺產的敬仰和思索。同時,詩詞中還蘊含了對歷史流轉和人們對歷史的關注程度的反思。
“秦鞭血山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à jià shí gǔ cí
夏駕石鼓辭
zhōu jiā shí yuán gǔ, sàn luò chén cāng yě.
周家十圓鼓,散落陳倉野。
yóu yǒu xià jià shí, pán pán jià zhī xià.
猶有夏駕石,盤盤駕之下。
qín biān xuè shān gǔ, wú liè jiāo yě huǒ.
秦鞭血山骨,吳獵焦野火。
xià gǔ jiàn bù bá, shí míng zhī zhě guǎ.
夏鼓建不拔,石鳴知者寡。
fù lǎo jù chèn yán, shān kōng shí zhǎng yǎ.
父老懼讖言,山空石長啞。
“秦鞭血山骨”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