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寒澗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識寒澗陰”全詩
池魚貫安流,寧知江海深。
殷王相版筑,垂名耀來今。
后世重閥閱,田野多呻吟。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感懷二十四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感懷二十四首》是明代劉基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以抒發作者的感慨和思考為主題,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社會變遷的感嘆。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射于生曾崖,不識寒澗陰。
池魚貫安流,寧知江海深。
殷王相版筑,垂名耀來今。
后世重閥閱,田野多呻吟。
譯文:
我曾登上射于生的曾崖,卻不知道寒冷峽谷的陰霾。
池塘中的魚自在地游弋,又怎能知道江海的廣闊深沉。
當年殷王在宮廷建造了眾多宮殿,他的名字流傳至今仍然耀眼。
但后世的人們卻沉迷于權貴的閱讀,農田中多了許多呻吟聲。
詩意:
這首詩詞以“感懷”為題,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歷史人物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社會變遷和時光流逝的感慨之情。詩人曾登上高山,卻對冰冷峽谷的幽暗所不知;池塘中的魚兒自由自在地游弋,卻對江海的廣闊深沉一無所知。與此同時,詩人也提到了古代殷王的宮殿建筑和其名聲流傳至今,暗示著過去的壯麗和輝煌。然而,現實中,人們更加沉迷于權貴的閱讀,而農田中卻充斥著痛苦和呻吟聲。整首詩以對比手法揭示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不公,表達了對現實的憂慮和思考。
賞析:
《感懷二十四首》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物和歷史人物,通過對比展現了詩人對社會現狀的思考和感慨。詩詞運用對比手法,將自然景物與社會現實相對照,凸顯出社會的不公和人們的迷失。其中,對于池塘中的魚和江海的對比,既表達了人們對狹隘環境的局限性,也暗喻了人們對更廣闊世界的無知和無畏。同時,通過提及古代殷王的宮殿和名聲,詩人在時間維度上展示了興盛和衰落的轉換,以及權力和地位的相對性。最后,作者以農田中的呻吟聲作為對現實的隱喻,暗示社會的不公和人們的苦難。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的語言和精妙的對比,傳達了作者對社會變遷和現實困境的反思。它既具有明代時代背景下的現實意義,也蘊含著對社會公正和人性追求的思考。這首詩詞在揭示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引發人們對于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歷史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不識寒澗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ǎn huái èr shí sì shǒu
感懷二十四首
shè yú shēng céng yá, bù shí hán jiàn yīn.
射于生曾崖,不識寒澗陰。
chí yú guàn ān liú, níng zhī jiāng hǎi shēn.
池魚貫安流,寧知江海深。
yīn wáng xiāng bǎn zhù, chuí míng yào lái jīn.
殷王相版筑,垂名耀來今。
hòu shì zhòng fá yuè, tián yě duō shēn yín.
后世重閥閱,田野多呻吟。
“不識寒澗陰”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