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知真宰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孰知真宰意”全詩
高標拂云日,直干排風雷。
曾經匠石顧,謂是梁棟材。
明堂未構架,厚地深栽培。
熒星入天闕,武庫一朝災。
搜求到櫟樸,谷赤山城垓。
般爾死無人,鉤繩付輿臺。
路阻莫自致,棄之于草萊。
天寒斧斤筑,歲莫空摧頹。
三光無偏照,四氣有還回。
斫喪在須臾,成長何艱哉。
孰知真宰意,悵望使心哀。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艷歌行》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艷歌行》是明代劉基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中描繪了松柏樹的威嚴形象,表達了作者對松柏堅韌品質的贊美。詩意深遠,意境獨特,充滿哲理和情感。
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亭亭松柏樹,結根幽澗隈。
高標拂云日,直干排風雷。
曾經匠石顧,謂是梁棟材。
明堂未構架,厚地深栽培。
熒星入天闕,武庫一朝災。
搜求到櫟樸,谷赤山城垓。
般爾死無人,鉤繩付輿臺。
路阻莫自致,棄之于草萊。
天寒斧斤筑,歲莫空摧頹。
三光無偏照,四氣有還回。
斫喪在須臾,成長何艱哉。
孰知真宰意,悵望使心哀。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松柏樹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堅韌不拔的品質的贊美。松柏樹高聳入云,直插云霄,頂天立地,仿佛能夠觸摸到日月星辰,抵擋風雷之勢。作者稱贊松柏樹是梁木的絕佳材料,可以用來建造宏偉的明堂。他認為明堂的建成離不開厚土的培育,正如松柏樹需要深厚的土壤滋養一樣。
然而,詩中也流露出一絲憂傷。熒星降臨天闕,武庫發生火災,搜求到的櫟樸材料成了谷赤山城的城垣。般爾(指作者自己)死后無人知曉,連鉤繩都掛在輿臺上。作者感嘆道,如果前路阻礙不可逾越,只好將自己拋棄于草萊之中。詩中還表達了歲月的無情摧殘,斧斤寒冷的時節無情地砍伐,歲月不會空過任何事物,一切都會被摧毀。然而,三光(太陽、月亮、星星)仍然照耀著世間,四季的氣息依然循環往復。作者感慨良多,斫喪在須臾間,成長之路何其艱辛。最后,他自問誰能了解真正的宰意,心中充滿了哀愁和無奈。
這首詩詞以松柏樹為象征,表達了作者對堅韌不拔品質的贊美,同時也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人事無常的哀嘆。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對世事無常的感慨,使讀者在欣賞詩詞的美感之余,也能從中得到一些哲理和啟示。
“孰知真宰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àn gē xíng
艷歌行
tíng tíng sōng bǎi shù, jié gēn yōu jiàn wēi.
亭亭松柏樹,結根幽澗隈。
gāo biāo fú yún rì, zhí gàn pái fēng léi.
高標拂云日,直干排風雷。
céng jīng jiàng shí gù, wèi shì liáng dòng cái.
曾經匠石顧,謂是梁棟材。
míng táng wèi gòu jià, hòu dì shēn zāi péi.
明堂未構架,厚地深栽培。
yíng xīng rù tiān què, wǔ kù yī zhāo zāi.
熒星入天闕,武庫一朝災。
sōu qiú dào lì pǔ, gǔ chì shān chéng gāi.
搜求到櫟樸,谷赤山城垓。
bān ěr sǐ wú rén, gōu shéng fù yú tái.
般爾死無人,鉤繩付輿臺。
lù zǔ mò zì zhì, qì zhī yú cǎo lái.
路阻莫自致,棄之于草萊。
tiān hán fǔ jīn zhù, suì mò kōng cuī tuí.
天寒斧斤筑,歲莫空摧頹。
sān guāng wú piān zhào, sì qì yǒu hái huí.
三光無偏照,四氣有還回。
zhuó sàng zài xū yú, chéng zhǎng hé jiān zāi.
斫喪在須臾,成長何艱哉。
shú zhī zhēn zǎi yì, chàng wàng shǐ xīn āi.
孰知真宰意,悵望使心哀。
“孰知真宰意”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