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亭下景遲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越王亭下景遲遲”全詩
云埋夏后藏書穴,草沒秦皇頌德碑。
鑿齒未馴虞禮樂,戈船猶駐漢旌旗。
春風淡蕩吹楊柳,笑看吳鉤有所思。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越山亭晚望》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越山亭晚望》是明代劉基創作的一首詩詞。該詩描繪了越城孤峰環繞著海水,越王亭下的景色顯得格外遲緩。云彩遮掩了夏朝后期的珍貴藏書,草木掩埋了秦皇帝的美德頌碑。在這里,人們還未完全摒棄破壞戰爭的思維,禮樂仍然未被深度發揚,戰車和船只仍然停留在漢朝的旌旗之下。春風吹拂著輕柔的楊柳,似乎在微笑,卻又流露出對過往事物的思索。
這首詩詞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展示了一種深邃的詩意。越絕孤城與海水的交融,呈現出一種荒涼的景象,同時也暗示了歷史的沉浮,以及時光的流轉。云遮藏書穴,草掩頌德碑,象征著歷史的塵封與遺忘,使人不禁反思時間的無情與歷史的變遷。詩中提到的虞禮樂和漢旌旗,則是對古代文化和戰爭的雙重象征,傳達著對文化傳承和和平的思考。
最后兩句“春風淡蕩吹楊柳,笑看吳鉤有所思”,以自然景物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對過往歷史和現實的思索。春風輕柔吹拂著楊柳,似乎在給予人們希望和慰藉,然而,吳鉤之象征著武器和戰爭,暗示著歷史的曲折和人們對未來的思考。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思索與對人類前景的擔憂,展現了對人性與命運的思考。
《越山亭晚望》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融入歷史和文化的象征,以及對過往和未來的思考,展示了劉基獨特的詩意。這首詩詞通過景物與情感的交融,喚起讀者對歷史、文化和人性的思考,傳遞出一種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意境。
“越王亭下景遲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è shān tíng wǎn wàng
越山亭晚望
yuè jué gū chéng zhěn hǎi méi, yuè wáng tíng xià jǐng chí chí.
越絕孤城枕海湄,越王亭下景遲遲。
yún mái xià hòu cáng shū xué, cǎo méi qín huáng sòng dé bēi.
云埋夏后藏書穴,草沒秦皇頌德碑。
záo chǐ wèi xún yú lǐ yuè, gē chuán yóu zhù hàn jīng qí.
鑿齒未馴虞禮樂,戈船猶駐漢旌旗。
chūn fēng dàn dàng chuī yáng liǔ, xiào kàn wú gōu yǒu suǒ sī.
春風淡蕩吹楊柳,笑看吳鉤有所思。
“越王亭下景遲遲”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