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擢秀何芃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方春擢秀何芃芃”全詩
炎天六月旱無雨,枝葉枯死隨飄風。
世情翻覆不可擬,人生有身莫依倚。
君不見樊將軍,一朝函首西入秦。
又不見劉越石,仰天長歌握中璧。
三士自殘因二桃,子胥終棄吳江濤。
世人見機苦不早,何不看取墻上蒿。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大墻上蒿行》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大墻上蒿行》是明代劉基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大墻上蒿,方春擢秀何芃芃。
炎天六月旱無雨,枝葉枯死隨飄風。
這首詩詞以大墻上的一株蓬勃生長的蒿草為題材,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力頑強、逆境中仍然茁壯成長的植物的贊美之情。
詩詞中描述了夏季的炎熱天氣,六月旱季沒有雨水,蒿草的枝葉枯死,并隨風飄散。這種景象與人們期待的春天的繁茂生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通過描繪蒿草在嚴酷環境中的堅韌生長,詩詞寄托了對人生的思考和啟示。它暗示了人世間的變幻無常和世情的翻覆,警示人們不能依賴外在的環境和他人,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內在力量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在詩詞的后半部分,作者引用了歷史典故,提到了樊將軍和劉越石。樊將軍是指樊噲,他曾經是楚國的將領,但最終被秦國俘虜。劉越石則指劉勝,他是楚國的將領,后來背叛楚國,投降秦國。這兩位將領的命運轉折告訴我們,時局變化莫測,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因此不能依賴于外界的權勢和地位。
詩詞最后兩句"世人見機苦不早,何不看取墻上蒿"向人們發出了警示和勸誡。它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在世間變幻的機遇中,人們常常不能及時把握,錯過了很多機會。因此,作者建議人們應該像觀察墻上的蒿草一樣,及時發現和把握生活中的機遇和可能。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象和歷史典故,以及對生命力和人生境遇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觀察和啟示,敦促人們要珍惜機遇,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來應對生活的挑戰。
“方春擢秀何芃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à qiáng shàng hāo xíng
大墻上蒿行
qiáng shàng hāo, fāng chūn zhuó xiù hé péng péng.
墻上蒿,方春擢秀何芃芃。
yán tiān liù yuè hàn wú yǔ, zhī yè kū sǐ suí piāo fēng.
炎天六月旱無雨,枝葉枯死隨飄風。
shì qíng fān fù bù kě nǐ, rén shēng yǒu shēn mò yī yǐ.
世情翻覆不可擬,人生有身莫依倚。
jūn bú jiàn fán jiāng jūn, yī zhāo hán shǒu xī rù qín.
君不見樊將軍,一朝函首西入秦。
yòu bú jiàn liú yuè shí, yǎng tiān cháng gē wò zhōng bì.
又不見劉越石,仰天長歌握中璧。
sān shì zì cán yīn èr táo, zi xū zhōng qì wú jiāng tāo.
三士自殘因二桃,子胥終棄吳江濤。
shì rén jiàn jī kǔ bù zǎo, hé bù kàn qǔ qiáng shàng hāo.
世人見機苦不早,何不看取墻上蒿。
“方春擢秀何芃芃”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