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返雀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景公返雀襜”全詩
鰥寡既有室,長年不負薪。
焉知予玉節,遺禍逮天倫。
推恩限目見,太息此君臣。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詠史(二十一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史(二十一首)》是明代詩人劉基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景公返雀襜的場景,晏子稱贊景公為仁德之人。詩人提及了鰥寡者擁有家室,長年不用勞作,暗示了社會秩序的安定和人們的幸福生活。然而,詩人也表達了對貴族子弟玩樂不思進取、荒廢家族美德的憂慮。他認為,這種推恩行為限制了視野,導致了國家和家族的災難。最后,詩人發出了一聲嘆息,對這種君臣關系感到憂慮和無奈。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揭示了明代社會的現象和人們的思想情感。詩人通過描述景公返雀襜的場景,寓意著社會的繁榮和安定。晏子稱贊景公為仁德之君,強調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的地位。
詩人通過描述鰥寡者有室而不負薪的境況,表達了社會秩序的良好和人們的幸福生活。這種描寫展現了社會中弱勢群體的尊重和關懷,體現了人道主義的價值觀。
然而,詩人也用"焉知予玉節,遺禍逮天倫"的語句表達了對貴族子弟荒廢家族美德、不思進取的憂慮。他認為這種行為會導致國家和家族的禍患。這種憂慮體現了對社會道德和家族傳統的擔憂,以及對社會秩序持續穩定的希望。
詩人最后以"推恩限目見,太息此君臣"的句子作為結尾,表達了對這種君臣關系的無奈和悲嘆。他認為推恩行為限制了視野,導致了國家和家族的不幸。整首詩通過對景公和晏子的描繪,以及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展現了詩人對社會倫理和家族美德的關注,同時也抒發了對時代風氣的憂慮和無奈之情。
“景公返雀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shǐ èr shí yī shǒu
詠史(二十一首)
jǐng gōng fǎn què chān, yàn zǐ chēng qí rén.
景公返雀襜,晏子稱其仁。
guān guǎ jì yǒu shì, cháng nián bù fù xīn.
鰥寡既有室,長年不負薪。
yān zhī yǔ yù jié, yí huò dǎi tiān lún.
焉知予玉節,遺禍逮天倫。
tuī ēn xiàn mù jiàn, tài xī cǐ jūn chén.
推恩限目見,太息此君臣。
“景公返雀襜”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四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