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厥成溪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抵厥成溪澤”全詩
長蛇戴九頭,利吻錯戈戟。
呿呀恣啖食,抵厥成溪澤。
嗚呼三仞沮,可以警貪得。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詠史(二十一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史(二十一首)》是明代劉基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吾聞共工臺,乃在昆侖北。
傳說中,共工臺位于昆侖山的北方。
長蛇戴九頭,利吻錯戈戟。
共工臺上有一條長蛇,擁有九個頭,嘴利如吻,身披錯綜復雜的戈戟。
呿呀恣啖食,抵厥成溪澤。
它張開嘴巴,任意地吞食,結果形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嗚呼三仞沮,可以警貪得。
唉呀,這三仞高的共工臺,可以警醒人們遠離貪婪的欲望。
詩意:
這首詩詞以共工臺為背景,通過描繪共工臺上的長蛇形象,表達了對貪婪欲望的警示。共工臺象征著貪婪和欲望的濫觴,而蛇則代表著誘惑和破壞力量。詩人通過描繪共工臺上的蛇的形象,以及它所引發的災難性后果,告誡人們要警惕貪婪的心態,以免陷入困境。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共工臺和蛇的形象,通過寓言的手法傳達了深刻的道德寓意。共工臺和蛇的形象都是負面的象征,詩人通過對它們的描繪,表達了對貪婪欲望的批判和警示。詩詞中的描述生動形象,情景交融,給人以視覺和感官上的沖擊。通過極簡的文字,詩人成功地傳遞了他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使讀者在閱讀中能夠深刻體會到貪婪欲望的危害性。
這首詩詞在明代的社會背景下,借用了神話傳說中的元素,以寓言的方式來表達對社會道德的批判和警示。它不僅具有文學價值,還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引導人們追求節制和廉潔,避免貪婪的心態。
“抵厥成溪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shǐ èr shí yī shǒu
詠史(二十一首)
wú wén gòng gōng tái, nǎi zài kūn lún běi.
吾聞共工臺,乃在昆侖北。
cháng shé dài jiǔ tóu, lì wěn cuò gē jǐ.
長蛇戴九頭,利吻錯戈戟。
qù ya zì dàn shí, dǐ jué chéng xī zé.
呿呀恣啖食,抵厥成溪澤。
wū hū sān rèn jǔ, kě yǐ jǐng tān de.
嗚呼三仞沮,可以警貪得。
“抵厥成溪澤”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