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已非細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事已非細故”全詩
忠良坐荼毒,隕涕盈道路。
南巡既不返,狡窟寧久固。
功成十九侯,事已非細故。
■聞用骨鯁,乃以浮陽疏。
中官既世襲,山陽更嬌妒。
時事亦可知,君子獨未寤。
美哉吳長史,衡門掩秋露。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詠史(二十一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史(二十一首)》是明代劉基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建立國家的光輝事業背離了先祖的德行,
封爵被逮捕和官僚被晉升。
忠良之士受到了殘酷的折磨,悲傷的淚水溢滿了道路。
南巡的皇帝再也沒有返回,狡猾的巢穴得以長久保持。
功業成就了十九個侯爵,但這些事情已經不再重要。
聽說骨鯁之才被用作了飾物,而輕薄的人得到了權勢。
朝政的變遷也表明,君子們仍未覺醒。
美哉吳長史,他的住宅門戶關閉在秋露之中。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明代時期的一些社會現象和政治情況。作者以批判的口吻揭示了朝廷官員間的權力斗爭、忠良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君主的私心和狡猾。詩中表達了對德行敗壞、權力腐敗的憤懣之情,同時也對被忽視和遭受不公的君子表示同情和敬意。
賞析:
劉基在這首詩中用簡練而有力的語言,揭示了明代朝廷的黑暗面和社會的不公平現象。他通過對官僚腐敗和君主個人私欲的揭露,表達了對社會道德淪喪和政治腐敗的憂慮和不滿。詩中的吳長史被贊美為一個廉潔正直的官員,他的住宅門戶關閉在秋露之中,暗示他遠離權力的誘惑,保持了自己的清廉。整首詩以諷刺的筆調寫出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現象的不滿和對正直人士的贊美,通過對明代社會的批評,反映了作者對社會道德的關注和對社會公正的呼吁。
“事已非細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shǐ èr shí yī shǒu
詠史(二十一首)
jiàn guāng bèi zǔ dé, fēng jué dǎi yān shù.
建光悖祖德,封爵逮閹豎。
zhōng liáng zuò tú dú, yǔn tì yíng dào lù.
忠良坐荼毒,隕涕盈道路。
nán xún jì bù fǎn, jiǎo kū níng jiǔ gù.
南巡既不返,狡窟寧久固。
gōng chéng shí jiǔ hóu, shì yǐ fēi xì gù.
功成十九侯,事已非細故。
wén yòng gǔ gěng, nǎi yǐ fú yáng shū.
■聞用骨鯁,乃以浮陽疏。
zhōng guān jì shì xí, shān yáng gèng jiāo dù.
中官既世襲,山陽更嬌妒。
shí shì yì kě zhī, jūn zǐ dú wèi wù.
時事亦可知,君子獨未寤。
měi zāi wú zhǎng shǐ, héng mén yǎn qiū lù.
美哉吳長史,衡門掩秋露。
“事已非細故”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