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鯨乘扶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海鯨乘扶搖”全詩
退潮觸泥沙,顱骨空嶙峋。
猛虎掉尾行,飲血不滿唇。
跳哮逞雄攫,系首八尺緡。
賦命雖在天,成之亦由人。
嗟嗟燈上蛾,亦豈厭其身。
¤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雜詩(三十三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雜詩(三十三首)》是明代劉基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海鯨乘扶搖,激水騰九旻。
退潮觸泥沙,顱骨空嶙峋。
猛虎掉尾行,飲血不滿唇。
跳哮逞雄攫,系首八尺緡。
賦命雖在天,成之亦由人。
嗟嗟燈上蛾,亦豈厭其身。
譯文:
大海中的鯨魚乘風駕云,掀起浪花高達九天之上。
退潮時觸摸著泥沙,顱骨空蕩蕩地聳立。
猛虎擺動尾巴行走,嘴唇上血跡未干。
跳躍咆哮展示雄姿,它們的脖子系著八尺長繩。
天賦的命運雖然由天決定,但能否實現還需人的努力。
唉唉,在燈火下的飛蛾,難道也會對自己的身軀感到厭倦嗎?
詩意:
這首詩以生動的意象描繪了大海中的鯨魚、沙灘上的骨骼、叢林中的猛虎和燈下的飛蛾。通過對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描繪,詩人抒發了對生命的思考和探索。詩中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個體命運受制于天命,但也強調了個體通過自身努力來實現命運的重要性。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描繪了不同生物的形象,通過對它們的描寫,讓讀者感受到自然界中生命力的強大和多樣性。詩中的海鯨、骨骼、猛虎和飛蛾都代表著不同的生命形態,它們各自展示出自己的特點和力量。詩人通過這些形象,反思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個體的命運。詩中提到的“賦命雖在天,成之亦由人”,強調了人的努力和奮斗對于實現命運的重要性。
整首詩意蘊含深遠,通過對自然界中不同生物形象的描繪,使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和人與自然的關系。詩人用簡練的語言和生動的意象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和多樣性,喚起讀者對于人生和命運的思考。這首詩詞通過富有想象力的描繪,讓人們在欣賞詩詞之余也能從中汲取到一些啟示和思考。
“海鯨乘扶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shī sān shí sān shǒu
雜詩(三十三首)
hǎi jīng chéng fú yáo, jī shuǐ téng jiǔ mín.
海鯨乘扶搖,激水騰九旻。
tuì cháo chù ní shā, lú gǔ kōng lín xún.
退潮觸泥沙,顱骨空嶙峋。
měng hǔ diào wěi xíng, yǐn xuè bù mǎn chún.
猛虎掉尾行,飲血不滿唇。
tiào xiāo chěng xióng jué, xì shǒu bā chǐ mín.
跳哮逞雄攫,系首八尺緡。
fù mìng suī zài tiān, chéng zhī yì yóu rén.
賦命雖在天,成之亦由人。
jiē jiē dēng shàng é, yì qǐ yàn qí shēn.
嗟嗟燈上蛾,亦豈厭其身。
¤
“海鯨乘扶搖”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