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蜓不上霄漢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蜿蜓不上霄漢去”全詩
蜿蜓不上霄漢去,爽颯長留煙雨濃。
前朝美人斗草處,猶有當時數株樹。
江亭六月涼如秋,應與此圖相對愁。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題趙學士松圖(白塔)》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趙學士松圖(白塔)》是明代劉基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描繪一幅松樹圖畫為主題,通過對松樹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
趙公拈筆作古松,
平地躍出三青龍。
蜿蜓不上霄漢去,
爽颯長留煙雨濃。
前朝美人斗草處,
猶有當時數株樹。
江亭六月涼如秋,
應與此圖相對愁。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描繪一幅松樹圖畫為起點,贊美了松樹的高潔和堅韌品質。詩中的“趙公”指的是趙州學士,他以拈筆作畫,刻畫了一棵古老的松樹。松樹象征著堅貞不屈的品質,作者通過表達松樹“平地躍出三青龍”的形象,強調松樹的威嚴和挺拔。
詩中提到“蜿蜓不上霄漢去”,表達了松樹不隨世俗風尚而改變的態度,而是保持自己的本真。松樹的形象與煙雨濃密的環境相呼應,展現出松樹的孤高和獨立,即使在朦朧的雨霧中也能保持清晰的輪廓。
接下來,詩人將情感轉向過去的美人和往事。詩中提到“前朝美人斗草處”,暗示了美人和松樹的聯系。詩人認為美人比肩松樹,雖然已經過去,但美人所斗草的地方仍然有數株松樹存在。這種對美人與松樹的聯想,表明了詩人的深情和對逝去歲月的懷念。
最后兩句詩中,詩人寫到六月的江亭涼爽如秋,他認為這樣的涼爽應該與松樹圖所表達的憂愁相得益彰。這種對自然景色與情感的對應,加深了整首詩的情緒和意境。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描繪松樹圖畫為線索,通過對松樹的贊美和與美人、往事的聯系,表達了作者對堅貞不屈、孤高獨立品質的敬仰,以及對逝去歲月的思念之情。詩詞的構思巧妙,表達細膩,展現了作者的情感和對生命哲理的思考。
“蜿蜓不上霄漢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zhào xué shì sōng tú bái tǎ
題趙學士松圖(白塔)
zhào gōng niān bǐ zuò gǔ sōng, píng dì yuè chū sān qīng lóng.
趙公拈筆作古松,平地躍出三青龍。
wān tíng bù shàng xiāo hàn qù, shuǎng sà zhǎng liú yān yǔ nóng.
蜿蜓不上霄漢去,爽颯長留煙雨濃。
qián cháo měi rén dòu cǎo chù, yóu yǒu dāng shí shù zhū shù.
前朝美人斗草處,猶有當時數株樹。
jiāng tíng liù yuè liáng rú qiū, yīng yǔ cǐ tú xiāng duì chóu.
江亭六月涼如秋,應與此圖相對愁。
“蜿蜓不上霄漢去”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