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閉門人跡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白日閉門人跡疏”全詩
階下水衣看上壁,庭前檐溜欲成渠。
閑花自發無勞種,蔓草從生不遣鋤。
想見幽棲張仲蔚,蓬蒿如樹塞園廬。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雨中寄季山甫(二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雨中寄季山甫(二首)》
雨中泥浸過車轍,白日里門戶閉得稀疏。我站在臺階下,看著水從衣服上滴落,涌向墻壁。庭院前的屋檐滴水似乎要形成一條小溝。這里的草花自由地生長,不需要人工種植,而野草也頑強地從地上生長出來,不容讓人除去。我不禁想起了張仲蔚這位隱士,他的住所被茂密的蒿草覆蓋,好像是園廬完全被草木所掩蓋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雨中的景象,通過寥寥幾筆勾勒出了一個荒涼、凄涼的場景。長夜的雨水不止,泥濘的車轍已經被淹沒,白天時人們都關起門戶,很少有人的蹤跡。詩人站在臺階下,目睹著雨水從衣服上滴落,形成一條條水痕,流向墻壁。庭院前的屋檐滴水不斷,似乎要形成一條小溝。這里的花草自由地生長,不需要人的栽培,而野草也頑強地從地上生長出來,不被人們清除。這些景象喚起了詩人對于幽居隱士張仲蔚的思緒,他的住所被茂密的蒿草所覆蓋,形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
這首詩以雨水的形象來表達孤寂、荒涼的氛圍。雨水象征著詩人心境中的寂寞和無助,長夜的雨聲讓人心生凄涼之感。白天閉門不出的人們似乎已經與外界隔絕,形成了一種孤獨的景象。詩中的水衣滴落和屋檐滴水的描寫,以及草花自發生長和野草頑強生長的對比,展現了一種生命力的頑強和自然的力量。最后,詩人通過描寫張仲蔚的隱居環境,進一步強調了與世隔絕的狀態和幽居者的自由自在。
這首詩構思巧妙,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了雨天的孤寂景象,通過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詩人以自然景物為媒介,表達了對孤獨、自由和隱居生活的思考。整首詩情感沉郁,給人一種寂靜、深沉的感受,同時也透露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白日閉門人跡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zhōng jì jì shān fǔ èr shǒu
雨中寄季山甫(二首)
cháng yè yǔ duō ní méi chē, bái rì bì mén rén jī shū.
長夜雨多泥沒車,白日閉門人跡疏。
jiē xià shuǐ yī kàn shàng bì, tíng qián yán liū yù chéng qú.
階下水衣看上壁,庭前檐溜欲成渠。
xián huā zì fā wú láo zhǒng, màn cǎo cóng shēng bù qiǎn chú.
閑花自發無勞種,蔓草從生不遣鋤。
xiǎng jiàn yōu qī zhāng zhòng wèi, péng hāo rú shù sāi yuán lú.
想見幽棲張仲蔚,蓬蒿如樹塞園廬。
“白日閉門人跡疏”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