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風飄落竟從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因風飄落竟從誰”全詩
虞人詫見炎官傘,候騎訛傳漢將旗。
照水熒煌空衒貌,因風飄落竟從誰。
應慚若木生旸谷,長駐踆烏燭崦嵫。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次韻和石末公紅樹詩》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和石末公紅樹詩》是明代劉基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江邊的柳樹和蒲草總是戚戚地搖動著,高大的桕樹不辭辛勞地迎風拔地而起。有人驚訝地看見了炎官的紅傘,錯誤地傳聞漢將軍的旗幟。明亮的水面照耀著虛假的姿態,落葉隨風飄落,最終歸屬何人?我應當羞愧,像生長在旸谷中的若木一樣,長久地駐留在這踆烏山的荒涼之地。
這首詩以景物的描繪和自然景觀的反思為主線,通過對柳樹、蒲草和桕樹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的景物和現象的觀察和思考。江邊的柳樹和蒲草搖擺不定,給人一種戚戚的感覺,這可能暗喻著人生的無常和變化。而桕樹則被描繪為勤勞拔地而起的形象,可能寓意著作者對生命的奮發向上和努力拼搏的態度。
詩中還出現了虞人詫見炎官傘、候騎訛傳漢將旗的情節,這些是對社會中謠言和流言蜚語的揭示和批判。虛假的傳聞和錯誤的信息,使得人們對事實產生誤解和困惑,照水的光芒也只是虛假的表象。
最后幾句表達了作者的自嘲和自省之情。作者應當羞愧,像生長在旸谷中的若木一樣,長久地停留在這個荒涼之地,不知道何時能夠脫穎而出,擺脫困境。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為基礎,通過對自然景觀的觀察和思考,抒發了作者對生活和社會的思考和反思。同時,通過對虛假和謠言的揭示,表達了作者對真實和真理的追求。整首詩感觸深遠,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描繪,展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發讀者對生活和社會的思考。
“因風飄落竟從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hé shí mò gōng hóng shù shī
次韻和石末公紅樹詩
àn liǔ jiāng pú zǒng qī shī, jiù lín xīn kǔ zhuó jīn zhī.
岸柳江蒲總戚施,桕林辛苦擢金支。
yú rén chà jiàn yán guān sǎn, hòu qí é chuán hàn jiāng qí.
虞人詫見炎官傘,候騎訛傳漢將旗。
zhào shuǐ yíng huáng kōng xuàn mào, yīn fēng piāo luò jìng cóng shuí.
照水熒煌空衒貌,因風飄落竟從誰。
yīng cán ruò mù shēng yáng gǔ, zhǎng zhù cūn wū zhú yān zī.
應慚若木生旸谷,長駐踆烏燭崦嵫。
“因風飄落竟從誰”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