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雁來時月滿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賓雁來時月滿洲”全詩
雁來雁去何時了,月照離人又白頭。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江上曲(四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江上曲(四首)》
作者:劉基(明代)
江上曲(一)
賓雁來時月滿洲,
于今雁去月如鉤。
雁來雁去何時了,
月照離人又白頭。
江上曲(二)
江上夜寒聲漏清,
賓雁來時月滿城。
雁聲漸遠人歸夢,
獨立寒江月一輪。
江上曲(三)
江上悠悠煙雨深,
賓雁歸來月正陰。
雁歸何處悲離恨,
寒江獨立又憑吟。
江上曲(四)
江上寒波漾秋影,
賓雁何時至碧空。
雁聲飛盡人歸夢,
獨立寒江月如弓。
【中文譯文】
江邊曲(一)
賓雁飛來時,月亮照滿了洲地,
而今雁兒又飛去了,月亮彎彎如鉤。
雁兒來了又去了,何時才能結束這離別之苦,
月光照耀下,離人又現白發蒼蒼。
江邊曲(二)
江邊夜寒,聲音中透露著清冷的氣息,
賓雁飛來時,月亮照滿了城池。
雁聲漸行漸遠,人們回歸夢鄉,
孤獨地站在寒江邊,月亮孤寂地懸掛著。
江邊曲(三)
江邊遠處,雨霧籠罩得很深,
賓雁歸來時,月色陰沉。
雁兒歸巢何處,悲傷的離恨之情,
孤寂地站在寒江邊,再次憑吟思念。
江邊曲(四)
江水上泛起寒冷的波浪,秋天的影子漣漪起伏,
賓雁何時飛至碧空。
雁聲飛盡,人們回歸夢鄉,
孤獨地站在寒江邊,月亮如一弓高懸。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江邊的景色與人們離別的心情。作者以江邊為背景,以賓雁的來去和月亮的變化作為表現手法,抒發了離愁別緒和歲月流轉的感慨。
詩中描繪的賓雁來去和月亮的變化,充滿了明朗與深沉的情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賓雁作為遷徙的候鳥,象征著離別和歸途,而月亮則象征著時間的流轉。雁兒來時,月如鉤,形容著賓雁的遷徙景象和月亮的圓滿;而雁兒去時,月照離人白頭,表達了離別之苦和歲月的無情。
詩的意境清涼而凄美,將人與自然的變化相結合,表達了人們對離別的無奈和對歲月流轉的感慨。江邊的寒冷、夜晚的寂靜,以及雁兒歸去的漸行漸遠,都為詩情增添了一種凄涼和孤獨的色彩。
在賞析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離別的深情思緒和對時光的感慨。詩中的江水、雁兒和月亮都成為了情感的表達媒介,與人的離別和歲月的流轉相互映襯。通過對賓雁的描繪,詩人傳達了人們離別后的思念之情和對歸途的期盼;而通過對月亮的描寫,詩人又表達了時間的無情和歲月的變遷。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將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表達了人們對離別和歲月流轉的感慨和思考。詩中的江邊、雁兒和月亮成為了情感的符號,給予詩人與讀者共鳴的空間。
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富有意象的描寫,表達了人們對離別和歲月變遷的思考和感嘆。通過對賓雁和月亮的運用,詩人巧妙地傳達了人情與自然的交融,賦予了詩詞以深厚的情感和哲理意味。讀者在欣賞這首詩時,可以感受到離別之苦和歲月流轉的無情,以及對歸途和時光的思考和期盼。
“賓雁來時月滿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āng shàng qū sì shǒu
江上曲(四首)
bīn yàn lái shí yuè mǎn zhōu, yú jīn yàn qù yuè rú gōu.
賓雁來時月滿洲,于今雁去月如鉤。
yàn lái yàn qù hé shí le, yuè zhào lí rén yòu bái tóu.
雁來雁去何時了,月照離人又白頭。
“賓雁來時月滿洲”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