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夜攬衣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中夜攬衣裳”全詩
所憎雖去眼,若此歲晏何。
中夜攬衣裳,起視星與河。
出云未還山,落葉早辭柯。
沉思不成寐,太息繼以歌。
¤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旅興(四十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旅興(四十首)》是明代劉基的一首詩詞。詩人以旅行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表達內心情感,表達了對逝去歲月的留戀和對旅途中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
嚴寒凝聚眾人,蠅蚊亦寥寥。
縱使仇恨已遠離,歲月仍然漫長。
半夜里拂衣起,仰望星辰與河流。
離開云海未歸山,落葉早已離開樹枝。
沉思無法入眠,深深嘆息接著歌唱。
詩意和賞析:
《旅興(四十首)》以旅行為題材,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和詩人內心情感的抒發,表現了詩人對逝去歲月的思念和旅途中的思考。
詩的開頭,“嚴風萃群有,蠅蚊亦無多”,描繪了嚴寒的氣候,人群聚集在一起,蠅蚊已經稀少。這里可以理解為旅途中的人群,而蠅蚊的寥寥則暗示了此時處境的孤寂。
接下來的兩句,“所憎雖去眼,若此歲晏何”,表達了詩人對逝去歲月的留戀之情。詩人的仇恨已經離去,但歲月仍然過得很慢,似乎時間無法填滿內心的空虛和期盼。
接著詩人描寫了夜晚的景象,“中夜攬衣裳,起視星與河”。詩人在寂靜的夜晚起身,拂起衣裳,仰望星空和河流。這里通過描繪夜空中的星辰和寬廣的河流,表達了詩人內心追求高遠、渴望自由的情感。
然后,“出云未還山,落葉早辭柯”,描繪了旅途中的離別和變遷。詩人離開云霧彌漫的山區,落葉已經離開了樹枝,暗示著季節的更替和旅途的變化。
最后兩句,“沉思不成寐,太息繼以歌”,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詩人沉思時無法入眠,只能深深嘆息,然后通過歌唱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旅途中的景物和詩人的內心感受,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情感的抒發,表達了對逝去歲月的留戀和對未來的思考。
“中夜攬衣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ǚ xìng sì shí shǒu
旅興(四十首)
yán fēng cuì qún yǒu, yíng wén yì wú duō.
嚴風萃群有,蠅蚊亦無多。
suǒ zēng suī qù yǎn, ruò cǐ suì yàn hé.
所憎雖去眼,若此歲晏何。
zhōng yè lǎn yī shang, qǐ shì xīng yǔ hé.
中夜攬衣裳,起視星與河。
chū yún wèi hái shān, luò yè zǎo cí kē.
出云未還山,落葉早辭柯。
chén sī bù chéng mèi, tài xī jì yǐ gē.
沉思不成寐,太息繼以歌。
¤
“中夜攬衣裳”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