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車鮮安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馳車鮮安旌”全詩
枯籜響悲音,羈蟲振余聲。
曀曀落日暉,慘慘游子情。
風林無定枝,馳車鮮安旌。
自愧匪賢達,默默嗟其生。
¤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旅興(四十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旅興(四十首)》是明代劉基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秋天高高的天空中,潦水已經干涸,
天空也變得凄清。枯萎的竹葉發出悲傷的聲音,
流浪的蟲子在鳴叫。
夕陽黯淡地照耀著,游子的情緒變得凄涼。
風吹過的林中,沒有一片樹枝是固定的,
奔馳的車輛上鮮艷的旌旗在飄揚。
我自愧不如賢達之人,默默地嘆息著自己的生活。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秋天的景象,以及一位游子的孤獨情感。秋高潦水已經干涸,寓意著一種變遷和無常的狀態,暗示了人生的離散和孤獨。夕陽的映照下,游子的情緒變得凄涼,表達了離鄉別井的失落和思鄉之情。風林無定的景象象征了社會的動蕩和變遷,而馳車鮮安的旌旗則反映了人們追求成功和榮耀的心態。最后,詩人自愧不如賢達之人,默默地嗟嘆生活的不盡如人意。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秋天的景象,并通過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秋天的高天和潦水干涸,以及旻天的凄清,構成了一幅凄涼的畫面,引發讀者對季節變遷和人生無常的思考。詩中的枯籜響悲音和羈蟲振余聲,通過自然界的聲音增添了一種凄涼的氣氛,與詩人內心的孤獨情感相呼應。夕陽的映照下,游子的情緒變得凄涼,詩人通過游子的心情抒發了自己的離鄉之情。風林無定枝和馳車鮮安旌則描繪了社會的動蕩和人們追求成功的心態,與游子的孤獨形成了鮮明對比。最后,詩人自愧不如賢達之人,默默地嗟嘆自己的生活,表達了對自身境遇的無奈和自省。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以及游子的情感抒發,傳達了作者內心深處的孤獨和思考。它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人生的離散和無常,以及個人在社會變遷中的迷茫和自省。這種思考和感慨,引發讀者對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使得這首詩詞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馳車鮮安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ǚ xìng sì shí shǒu
旅興(四十首)
qiū gāo lǎo shuǐ hé, mín tiān yì qī qīng.
秋高潦水涸,旻天亦凄清。
kū tuò xiǎng bēi yīn, jī chóng zhèn yú shēng.
枯籜響悲音,羈蟲振余聲。
yì yì luò rì huī, cǎn cǎn yóu zǐ qíng.
曀曀落日暉,慘慘游子情。
fēng lín wú dìng zhī, chí chē xiān ān jīng.
風林無定枝,馳車鮮安旌。
zì kuì fěi xián dá, mò mò jiē qí shēng.
自愧匪賢達,默默嗟其生。
¤
“馳車鮮安旌”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