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能來路亦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送客能來路亦遙”全詩
西望太湖山閣月,東連淪海地通潮。
酒波汨汨翻荷葉,別思茫茫在柳條。
更欲傳杯遲判袂,月明倚柱喚吹簫。
分類:
作者簡介(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據傳他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大才子(吳門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
《垂虹別意圖》唐寅 翻譯、賞析和詩意
《垂虹別意圖》是明代文人唐寅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垂虹不是壩陵橋,
送客能來路亦遙。
西望太湖山閣月,
東連淪海地通潮。
酒波汨汨翻荷葉,
別思茫茫在柳條。
更欲傳杯遲判袂,
月明倚柱喚吹簫。
【中文譯文】
彩虹掛在空中,并非壩陵橋,
送客離去的路也是遙遠。
西望太湖山上的閣樓,明月皎潔,
東連通往淪海之地,潮水洶涌。
酒波汩汩地翻動,掀起荷葉,
分別的思念在柳條間漫延。
更想敬酒留住你,但分別遲遲難斷,
明亮的月光依靠柱子,喚起吹簫聲。
【詩意和賞析】
《垂虹別意圖》描繪了離別時的情景和詩人的內心感受。詩人以垂虹、壩陵橋、太湖山、淪海等景物作為離別的象征,抒發了詩人對離別的思念和對相聚的期待。
首聯以垂虹和壩陵橋進行對比,表達了離別之路的遙遠和別離之情的深刻。次聯以太湖山閣和淪海之地形成對比,表現了離別之地的寬廣和潮水的波濤。通過這些景物的描繪,詩人把離別的復雜情感融入自然景觀之中,增強了詩詞的意境和感染力。
接下來的兩聯描述了離別時的情景。酒波翻荷葉,暗示了內心的激蕩和思緒的紛亂。柳條象征著離別的憂傷和茫然無措的心情。詩人的別思遙遙,分別之情無限延伸。
最后兩聯抒發了詩人對相聚的期待和希望。詩人倚著柱子,仰望明亮的月光,喚起吹簫聲,表達了對重逢的渴望和期盼。
整首詩詞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將離別的情感與自然景觀相結合,展示了詩人對別離的思念和對重逢的期待。同時,詩詞運用了音韻和意象的表達手法,使詩意更加深遠動人。
“送客能來路亦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uí hóng bié yì tú
垂虹別意圖
chuí hóng bú shì bà líng qiáo, sòng kè néng lái lù yì yáo.
垂虹不是壩陵橋,送客能來路亦遙。
xī wàng tài hú shān gé yuè, dōng lián lún hǎi dì tōng cháo.
西望太湖山閣月,東連淪海地通潮。
jiǔ bō mì mì fān hé yè, bié sī máng máng zài liǔ tiáo.
酒波汨汨翻荷葉,別思茫茫在柳條。
gèng yù chuán bēi chí pàn mèi, yuè míng yǐ zhù huàn chuī xiāo.
更欲傳杯遲判袂,月明倚柱喚吹簫。
“送客能來路亦遙”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