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里絳桃開一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雨里絳桃開一簇”全詩
羞將瘦蹇逐金鞍,著屐看花仍不俗。
花枝凈洗胭脂面,老眼驚如夢中見。
已拚春色過三分,何止東風吹一片。
只恐天晴是暮春,半隨流水半成塵。
淡煙芳草長于路,作意能來有幾人。
分類:
作者簡介(楊基)
楊基(1326~1378)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吳中(今浙江湖州),“吳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張士誠幕府,為丞相府記室,后辭去。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于工所。楊基詩風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岳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雕手”。少時曾著《論鑒》十萬余言。又于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倍加稱賞:“吾意詩境荒矣,今當讓子一頭地。”楊基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
《雨中看花》楊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雨中看花》是明代楊基的一首詩詞。詩人以雨中觀賞花朵為主題,表達了對自然美的贊美和對歲月流轉的感慨。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青青楊柳深深竹,雨里絳桃開一簇。
羞將瘦蹇逐金鞍,著屐看花仍不俗。
花枝凈洗胭脂面,老眼驚如夢中見。
已拚春色過三分,何止東風吹一片。
只恐天晴是暮春,半隨流水半成塵。
淡煙芳草長于路,作意能來有幾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雨中觀賞花朵為切入點,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感受和對人生的深思。詩的前兩句描述了雨中楊柳和竹子的深綠,以及雨中盛開的絳桃花朵。通過描繪自然景色,詩人展示了雨水滋潤、春意盎然的美好場景。
接下來的兩句"羞將瘦蹇逐金鞍,著屐看花仍不俗",表現了詩人即使身處艱難境地,仍有意欣賞美景的堅持與不俗。這種態度體現了詩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對美的追求。
下一聯"花枝凈洗胭脂面,老眼驚如夢中見。已拚春色過三分,何止東風吹一片",詩人以花朵凈化自身的形象,表達了對美的向往和追求。詩人的年紀已經老去,但是當看到美景時,仍然感到震驚,好像是做夢一樣。詩人通過"已拚春色過三分"的表達,意味著他已經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美麗的春天,但是仍然感到不夠,東風吹過的花瓣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美麗的景色遠不止這一片。
最后兩句"只恐天晴是暮春,半隨流水半成塵。淡煙芳草長于路,作意能來有幾人",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生命之短暫的擔憂和感慨。詩人擔心,等到天晴時,可能已經是春天接近結束的時候了,美景如流水般逝去,只剩下些微的塵埃。淡煙芳草長于路,暗示人生的短暫和易逝,而欣賞、感悟美景的人寥寥無幾。這些思考讓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景,更加珍惜生命中的美好時光。
整首詩詞通過對雨中觀賞花朵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自然美的贊美和對歲月流轉的感慨,同時也表達了對美的追求和珍惜生命的態度。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沉的感慨,詩人以簡潔而優美的語詩詞《雨中看花》是明代楊基的作品,通過描繪雨中觀賞花朵的場景,表達了對自然美的贊美和對生命短暫的感慨。詩中描寫了青綠的楊柳和竹子,雨中盛開的絳桃花朵,以及詩人在困境中仍然欣賞美景的堅持。他借花凈化自己的形象,表達了對美的向往和追求。盡管年紀已老,但當看到美景時,仍感到震驚,好像是在夢中見到一樣。詩人表示已經努力追求美麗的春天,但仍覺得不夠,美麗的景色遠不止眼前的一片花瓣。詩人擔心時光流轉和生命短暫,他擔憂天晴時可能已是暮春,美景如流水般逝去,只剩下些微的塵埃。詩人認為欣賞美景的人寥寥無幾,而淡煙和芳草長于路,暗示生命的短暫和易逝。整首詩以簡潔而優美的語言,抒發了詩人對自然美的贊美、對歲月流轉的感慨,以及對美的追求和珍惜生命的態度。
“雨里絳桃開一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zhōng kàn huā
雨中看花
qīng qīng yáng liǔ shēn shēn zhú, yǔ lǐ jiàng táo kāi yī cù.
青青楊柳深深竹,雨里絳桃開一簇。
xiū jiāng shòu jiǎn zhú jīn ān, zhe jī kàn huā réng bù sú.
羞將瘦蹇逐金鞍,著屐看花仍不俗。
huā zhī jìng xǐ yān zhī miàn, lǎo yǎn jīng rú mèng zhōng jiàn.
花枝凈洗胭脂面,老眼驚如夢中見。
yǐ pàn chūn sè guò sān fēn, hé zhǐ dōng fēng chuī yī piàn.
已拚春色過三分,何止東風吹一片。
zhǐ kǒng tiān qíng shì mù chūn, bàn suí liú shuǐ bàn chéng chén.
只恐天晴是暮春,半隨流水半成塵。
dàn yān fāng cǎo cháng yú lù, zuò yì néng lái yǒu jǐ rén.
淡煙芳草長于路,作意能來有幾人。
“雨里絳桃開一簇”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