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可敵一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劍可敵一人”全詩
學之十二年,書劍兩不成。
歸來吳楚間,豪杰已起兵。
攬鏡照須眉,一二白發生。
老母在高堂,未敢即遠行。
太息長在夜,雞鳴星斗橫。
¤
分類:
作者簡介(楊基)
楊基(1326~1378)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吳中(今浙江湖州),“吳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張士誠幕府,為丞相府記室,后辭去。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于工所。楊基詩風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岳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雕手”。少時曾著《論鑒》十萬余言。又于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倍加稱賞:“吾意詩境荒矣,今當讓子一頭地。”楊基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
《感懷(十四首)》楊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感懷(十四首)》是明代楊基的詩作。這首詩通過描繪主人公的經歷和內心感受,表達了對光陰流逝和人生變遷的感慨。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劍可敵一人,書足記姓名。
學之十二年,書劍兩不成。
歸來吳楚間,豪杰已起兵。
攬鏡照須眉,一二白發生。
老母在高堂,未敢即遠行。
太息長在夜,雞鳴星斗橫。
譯文:
劍能夠與敵人抗衡,書能夠記錄名字。
學習了十二年,卻既非劍術高強,也未成為杰出的文人。
回到吳楚之間,英勇的豪杰已經起兵。
面對鏡子,映照著滿臉的胡須,一兩根白發已經生了出來。
年邁的母親在高大的堂屋里,我不敢離家太遠。
夜晚長嘆不已,雞鳴時星斗橫亙天際。
詩意:
這首詩以作者自身經歷為背景,表達了他對光陰易逝和人生變遷的感慨。詩中的"劍"和"書"象征了武力和文化,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成就和價值。然而,作者發現自己學習了多年,既不能成為出色的劍客,也無法成為卓越的文人,對此感到失望和無奈。回到故鄉后,卻發現局勢已經變化,豪杰已經興起,仿佛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變得微不足道。面對鏡子,作者看到自己面容上的白發和歲月的痕跡,意識到自己已經老去,而年邁的母親在家中,作者心存愧疚未敢離家太久。夜晚,作者長嘆時光飛逝,而雞鳴聲中星斗跨越天際,象征著時光的流轉和人生的無常。
賞析:
《感懷(十四首)》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主人公的遭遇和內心感受,通過對劍和書的象征意義的運用,表達了作者對自身成就和人生發展的思考。詩中的攬鏡、白發和年邁的母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時光的流逝和人生的變遷。最后的夜晚和星斗交相輝映,給人以深沉的思考和無盡的遐想。
整首詩情感真摯,寄托了作者對自身追求和努力的感慨,同時也反映了人生的無常和時光的不可逆轉。這首詩通過簡練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讓讀者感受到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痛楚,引發了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思考。
“劍可敵一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ǎn huái shí sì shǒu
感懷(十四首)
jiàn kě dí yī rén, shū zú jì xìng míng.
劍可敵一人,書足記姓名。
xué zhī shí èr nián, shū jiàn liǎng bù chéng.
學之十二年,書劍兩不成。
guī lái wú chǔ jiān, háo jié yǐ qǐ bīng.
歸來吳楚間,豪杰已起兵。
lǎn jìng zhào xū méi, yī èr bái fà shēng.
攬鏡照須眉,一二白發生。
lǎo mǔ zài gāo táng, wèi gǎn jí yuǎn xíng.
老母在高堂,未敢即遠行。
tài xī zhǎng zài yè, jī míng xīng dǒu héng.
太息長在夜,雞鳴星斗橫。
¤
“劍可敵一人”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