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高鼓角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風高鼓角動”全詩
氣候本不殊,山勢有阻隔。
風高鼓角動,日落川塞黑。
邊鴻一聲來,壯士亦變色。
分類:
作者簡介(楊基)
楊基(1326~1378)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吳中(今浙江湖州),“吳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張士誠幕府,為丞相府記室,后辭去。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于工所。楊基詩風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岳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雕手”。少時曾著《論鑒》十萬余言。又于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倍加稱賞:“吾意詩境荒矣,今當讓子一頭地。”楊基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
《登三夏故城(二首)》楊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三夏故城(二首)
關前葉猶青,關后草已白。
氣候本不殊,山勢有阻隔。
風高鼓角動,日落川塞黑。
邊鴻一聲來,壯士亦變色。
【中文譯文】
登上三夏的故城(兩首)
關前的葉仍然翠綠,關后的草已經凋零。
天氣原本并無差別,但山勢卻形成了阻隔。
狂風吹過,鼓角聲響起,太陽西落時河畔的邊塞陷入黑暗。
一只邊塞的鴻雁呼嘯而來,勇士們也變得面色凝重。
【詩意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詩人楊基所作,描繪了登上三夏故城的壯麗景色和戰爭帶來的沉重氛圍。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登上故城的景象。關前的葉子依然翠綠,顯示了夏季的生機盎然,而關后的草已經凋零,暗示著秋天的來臨。這種對比揭示了時間的流轉和自然界的變遷。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不同地區之間的隔閡。盡管天氣并無明顯差異,但山勢卻形成了一道阻隔,使得相鄰的地區在氣候和自然環境上產生了差異。這反映了自然界的力量和地理的限制。
在接下來的兩句中,詩人通過描繪風聲和鼓角聲來表達戰爭的氛圍。狂風吹過,鼓角聲響起,暗示著緊張的戰爭局勢。太陽西落時,邊塞的黑暗更加濃重,暗示著士兵們在艱難的環境下奮戰。
最后一句中的邊鴻一聲來,壯士亦變色,通過描繪一只鴻雁的叫聲,表達了邊塞戰事的嚴峻。壯士們也變得面色凝重,顯示出他們面對戰爭時的緊張和壓力。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山川的壯麗景色和戰爭的殘酷現實。通過自然景觀和戰爭氛圍的對比,詩人展示了時光流轉和人類命運的無常,以及戰爭帶來的恐懼和痛苦。
“風高鼓角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sān xià gù chéng èr shǒu
登三夏故城(二首)
guān qián yè yóu qīng, guān hòu cǎo yǐ bái.
關前葉猶青,關后草已白。
qì hòu běn bù shū, shān shì yǒu zǔ gé.
氣候本不殊,山勢有阻隔。
fēng gāo gǔ jiǎo dòng, rì luò chuān sāi hēi.
風高鼓角動,日落川塞黑。
biān hóng yī shēng lái, zhuàng shì yì biàn sè.
邊鴻一聲來,壯士亦變色。
“風高鼓角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一董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