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毫曾降梵王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玉毫曾降梵王州”全詩
慈深三界云常聚,法遍諸天雨自流。
袯襫趁耕皆帝力,污邪滿載為民求。
年年睿澤沾群物,愧未酬恩鬢已秋。
分類:
作者簡介(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依韻和元參政喜雨四首》王珪 翻譯、賞析和詩意
《依韻和元參政喜雨四首》是宋代王珪的一首詩詞。該詩描繪了紫殿夜晚祈求上天賜雨的場景,表達了王珪對神圣力量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人民福祉的關心和愧疚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紫殿宵祈感圣憂,
玉毫曾降梵王州。
慈深三界云常聚,
法遍諸天雨自流。
袯襫趁耕皆帝力,
污邪滿載為民求。
年年睿澤沾群物,
愧未酬恩鬢已秋。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紫殿夜晚祈雨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上天圣懷的憂慮和敬畏之情。玉毫曾經降雨于梵王州,顯示出上天的大慈深入三界,云常聚集,法力遍布諸天,雨水自然而然地降下來。
詩中還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福祉的關心。袯襫(音shì)是指帝王下凡賜雨的意象,意味著天帝的力量可以為農民的耕作帶來所需的雨水。作者希望污邪之氣得以清除,為百姓帶來豐收和幸福。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上天恩澤的感激之情,但他也感到愧對未能回報上天的恩典,時光如秋已經在他的鬢發間流逝。這種愧疚之情體現了作者對上天恩典的深切感受。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祈雨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神圣力量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時也體現了對人民福祉的關心和愧疚之情。以簡潔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現了王珪的詩人才華和情感表達能力。
“玉毫曾降梵王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 yùn hé yuán cān zhèng xǐ yǔ sì shǒu
依韻和元參政喜雨四首
zǐ diàn xiāo qí gǎn shèng yōu, yù háo céng jiàng fàn wáng zhōu.
紫殿宵祈感圣憂,玉毫曾降梵王州。
cí shēn sān jiè yún cháng jù, fǎ biàn zhū tiān yù zì liú.
慈深三界云常聚,法遍諸天雨自流。
bó shì chèn gēng jiē dì lì, wū xié mǎn zài wèi mín qiú.
袯襫趁耕皆帝力,污邪滿載為民求。
nián nián ruì zé zhān qún wù, kuì wèi chóu ēn bìn yǐ qiū.
年年睿澤沾群物,愧未酬恩鬢已秋。
“玉毫曾降梵王州”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