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自野羅知性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獲自野羅知性巧”全詩
下鞲未便隨人意,須是經春更一籠。
分類:
作者簡介(夏竦)

夏竦,字子喬,北宋大臣,古文字學家,初謚“文正”,后改謚“文莊”。夏竦以文學起家,曾為國史編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員,宋真宗時為襄州知州,宋仁宗時為洪州知州,后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使等職。由于夏竦對文學的造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傳于后世。
《詠鷹》夏竦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鷹》是宋代文學家夏竦所作,這首詩描寫了一只聰明靈敏的老鷹。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獲自野羅知性巧,
飼之鮮食已恩豐。
下鞲未便隨人意,
須是經春更一籠。
詩意:
這只老鷹被捕自野外,展現出了它聰明靈巧的本性。它被人飼養,享受到了豐富的食物,感受到人類的恩惠。然而,它仍然無法完全適應被束縛的生活,需要經歷春天再次放飛。
賞析:
這首詩以詠鷹的方式,表達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和人類對自然的掌控。詩中的老鷹象征著自由、野性和獨立,它的聰明和靈巧體現了大自然的智慧。作者通過描述飼養老鷹的情景,反映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依賴,同時也暗示了人們對自由的向往和渴望。
詩的后兩句"下鞲未便隨人意,須是經春更一籠"寓意深遠。"下鞲"是指解下鞲繩,釋放老鷹。詩中的意思是老鷹不能完全隨人的意愿而束縛,它需要經歷春天的到來,重新放飛,才能恢復本真的自由狀態。
夏竦以簡練的語言和形象的描寫,將人與自然、自由與束縛的關系融入其中,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自由的向往。這首詩通過對老鷹的描寫,啟示人們應當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并珍視自由的追求。
“獲自野羅知性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yīng
詠鷹
huò zì yě luó zhī xìng qiǎo, sì zhī xiān shí yǐ ēn fēng.
獲自野羅知性巧,飼之鮮食已恩豐。
xià gōu wèi biàn suí rén yì, xū shì jīng chūn gèng yī lóng.
下鞲未便隨人意,須是經春更一籠。
“獲自野羅知性巧”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八巧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