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澀饑喉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啼澀饑喉咽”全詩
月明無葉樹,霜滑有風枝。
啼澀饑喉咽,飛低凍翅垂。
畫堂鸚鵡鳥,冷暖不相知。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相和歌辭·烏夜啼》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烏夜啼
城上歸時晚,
庭前宿處危。
月明無葉樹,
霜滑有風枝。
啼澀饑喉咽,
飛低凍翅垂。
畫堂鸚鵡鳥,
冷暖不相知。
中文譯文:
夜烏在鳴叫
城上歸來時間已晚,
住所前庭殷天險峻。
月色明亮卻無枝葉的樹,
霜花滑膩風搖枝苞。
啼叫聲苦澀饑餓喉嚨咽,
飛翔低垂凍結的翅膀。
畫堂鸚鵡鳥,
對冷暖無從理會。
詩意:
這首詩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夜晚的烏鴉。城上人歸來時已經很晚,住處前庭險峻。月亮明亮,但寒冷的霜使得樹枝光滑,沒有葉子。烏鴉因饑餓而發出澀聲,它們飛得很低,翅膀似乎凍結了。在溫暖的畫堂里飼養的鸚鵡鳥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和烏鴉們所受到的寒冷。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夜晚的烏鴉,表達了冷酷無情的自然環境對動物的影響。城上歸來的人們在寒冷的氣候下感到不安全。詩中的烏鴉饑餓、疲憊,深夜的孤獨感逼迫它們發出凄厲的叫聲。相比之下,安逸舒適的人類生活仿佛置身于另一個世界,與這片寒冷的自然環境格格不入。作者通過烏鴉和鸚鵡的對比,呈現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冷暖不均。整首詩以寒冷和孤單感作為主題,展現了唐代社會中的冷酷現實。
“啼澀饑喉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āng hè gē cí wū yè tí
相和歌辭·烏夜啼
chéng shàng guī shí wǎn, tíng qián sù chù wēi.
城上歸時晚,庭前宿處危。
yuè míng wú yè shù, shuāng huá yǒu fēng zhī.
月明無葉樹,霜滑有風枝。
tí sè jī hóu yān, fēi dī dòng chì chuí.
啼澀饑喉咽,飛低凍翅垂。
huà táng yīng wǔ niǎo, lěng nuǎn bù xiāng zhī.
畫堂鸚鵡鳥,冷暖不相知。
“啼澀饑喉咽”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仄韻) 去聲十七霰 (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