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時兼惜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感時兼惜別”全詩
暗蟲聲遍草,明月夜無云。
清迥檐外見,凄其籬下聞。
感時兼惜別,羈思自紛紛。
分類:
作者簡介(劉商)
劉商,唐代詩人、畫家,字子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大歷(七六六至七七九)間進士。官禮部郎中。能文善畫,詩以樂府見長。劉商的詩歌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這是他罷廬州合肥縣令后所作,約寫于大歷四五年(769——770)。《唐才子傳》卷四說他“擬蔡淡《胡笳曲》,膾炙當時”。《全唐詩》收錄有劉商的很多詩歌。
《賦得月下聞蛩送別》劉商 翻譯、賞析和詩意
《賦得月下聞蛩送別》是唐代詩人劉商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物候改秋節,炎涼此夕分。
暗蟲聲遍草,明月夜無云。
清迥檐外見,凄其籬下聞。
感時兼惜別,羈思自紛紛。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月下聞到蛩的送別場景。詩人觀察到自然界的變化,感嘆著物候的轉變,標志著秋天的到來。夜晚的氣溫由炎熱轉為涼爽,這個夜晚也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分離。暗暗的蟲聲充斥在草叢中,明亮的月光下沒有一絲云彩遮擋。詩人在屋檐外清晰地看到這個景象,籬笆下傳來凄涼的蛩聲。他感受到時光的流逝,同時也感到了別離的痛苦,思緒紛紛交織。
賞析:
這首詩詞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寂靜的夜晚,通過對物候和自然景象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詩中的物候變化和自然景觀與人情的表達相呼應,形成了一種對時光流逝、別離之苦的思考。
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描述炎熱轉為涼爽、暗暗的蟲聲和明亮的月光,以及屋檐外的清晰觀察和籬笆下的凄涼蛩聲,突出了別離之情的凄涼和內心的感傷。他通過感嘆物候的變遷,喚起讀者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別離的惜別之情。
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行文簡潔明了,以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月下聞蛩送別的畫面,使人感受到季節的變化和人情的深沉。同時,詩中的景物描寫和情感表達與讀者的情感共鳴,引發人們對時間流逝和別離之苦的思考。
“感時兼惜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ù de yuè xià wén qióng sòng bié
賦得月下聞蛩送別
wù hòu gǎi qiū jié, yán liáng cǐ xī fēn.
物候改秋節,炎涼此夕分。
àn chóng shēng biàn cǎo, míng yuè yè wú yún.
暗蟲聲遍草,明月夜無云。
qīng jiǒng yán wài jiàn, qī qí lí xià wén.
清迥檐外見,凄其籬下聞。
gǎn shí jiān xī bié, jī sī zì fēn fēn.
感時兼惜別,羈思自紛紛。
“感時兼惜別”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