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形團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其形團圞”全詩
廓然愨然,其形團圞.反爾之視,絕爾之思,可以觀。
分類:
作者簡介(張志和)

張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龜齡,漢族,婺州(今浙江金華)人,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十六歲參加科舉,以明經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唐肅宗賜名為“志和”。因事獲罪貶南浦尉,不久赦還。自此看破紅塵,浪跡江湖,隱居祁門赤山鎮。其兄張鶴齡擔心他遁世不歸,在越州(今紹興市)城東筑茅屋讓他居住。史載唐肅宗曾賜他奴婢各一人,張志和讓他們結婚,取名漁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
《空洞歌》張志和 翻譯、賞析和詩意
《空洞歌》是唐代詩人張志和創作的一首詩詞。詩意很深奧,表達了無自而然的自然之本,無造而化的造化之源的觀念。詩中提到的“廓然愨然,其形團圞”意指一種空洞而與眾不同的形態,這種形態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從而得到不同的思考與體會。
詩詞的中文譯文大致為:
無自而然,自然之元;
Without self, it naturally arises; the essence of nature;
無造而化,造化之端。
Without creation, it naturally transforms; the ultimate of creation.
廓然愨然,其形團圞。
Vast and pure, its form is round and complete.
反爾之視,絕爾之思,可以觀。
Turning one's gaze inward, cutting off one's thoughts, one can observe.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宇宙的奧秘與哲學思考。詩人通過對自然的觀察與體悟,表達了無自而然的自然之本,以及無造而化的造化之源的思想。同時,詩人也借此表達了對于人們思想觀念的一種反思,提倡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事物,從而得到不同的思考和體會。
這首詩詞意境較為深奧,給人一種開闊思路和多維度觀察世界的感覺。通過反思自我,拋棄自身的思維模式與限制,人們可以更加細致地觀察世界,從而得到更深層次的領悟和啟發。整首詩詞給人以清新、寧靜的感受,引發了對于人類與自然、自我與世界的關系的思考。
“其形團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ōng dòng gē
空洞歌
wú zì ér rán, zì rán zhī yuán wú zào ér huà, zào huà zhī duān.
無自而然,自然之元;無造而化,造化之端。
kuò rán què rán,
廓然愨然,
qí xíng tuán luán. fǎn ěr zhī shì, jué ěr zhī sī, kě yǐ guān.
其形團圞.反爾之視,絕爾之思,可以觀。
“其形團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