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用索枯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用索枯魚”全詩
故人憂已矣,千里問何如。
白發羞明鏡,青燈怯細書。
不曾知史館,何用索枯魚。
分類:
作者簡介(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寄答顏長道》陳師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答顏長道》是宋代詩人陳師道的作品。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薄命猶多難,
浮生未定居。
故人憂已矣,
千里問何如。
白發羞明鏡,
青燈怯細書。
不曾知史館,
何用索枯魚。
詩意:
這首詩探討了人生的無常和不確定性,以及友情和歲月帶來的變化。詩人感嘆生命的脆弱和多難,他的存在如同漂泊的流浪者,沒有找到安身之處。他的故友對他的擔憂已成過去,如今他千里迢迢地詢問故友的近況。詩人看著鏡中白發,感到羞愧;在青燈下,他吞吞吐吐地讀著那些細小的文字。他從未進過史館,也不知道歷史的故事,對于索求虛無的東西,他表示不屑。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詩人的境遇和內心感受,表達了對生命和人情的思考。詩人在詩中表現出對生活的不滿和迷茫,他認為自己的命運多舛,無處安放。他的故友不再憂慮他的處境,這讓他感到孤獨和迷茫。詩中的白發和青燈象征歲月的流逝和詩人的衰老,襯托出他內心的焦慮和不安。詩人沒有文化和知識的積累,對于索求虛無的東西充滿了無奈和懷疑。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表達了對人生無常和追求的思考,給人以沉郁和憂傷的感覺。
“何用索枯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dá yán zhǎng dào
寄答顏長道
bó mìng yóu duō nàn, fú shēng wèi dìng jū.
薄命猶多難,浮生未定居。
gù rén yōu yǐ yǐ, qiān lǐ wèn hé rú.
故人憂已矣,千里問何如。
bái fà xiū míng jìng, qīng dēng qiè xì shū.
白發羞明鏡,青燈怯細書。
bù céng zhī shǐ guǎn, hé yòng suǒ kū yú.
不曾知史館,何用索枯魚。
“何用索枯魚”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