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食不資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寄食不資身”全詩
孰使文章著,能辭轍跡頻。
帝城分不入,書札詗何人。
子未知吾懶,吾寧覺子貧。
分類:
作者簡介(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寄答李方叔》陳師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答李方叔》是宋代陳師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平生經世策,
寄食不資身。
孰使文章著,
能辭轍跡頻。
帝城分不入,
書札詗何人。
子未知吾懶,
吾寧覺子貧。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陳師道的一種憤慨和無奈之情。他直言自己雖然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政治智慧,但卻無法得到世人的賞識和重用。他曾經寄予希望于文學才能,但他的才華卻無法在官場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認可。他心有不甘,感嘆自己的文章才華雖然出眾,卻無法獲得官位和榮譽,被人忽視和冷落。他曾多次給皇帝和官員們寫信,但卻沒有得到回應,不知道自己的書信是否被人所閱讀。他在詩中感嘆自己的努力和才華被埋沒,同時也表達了對李方叔(詩中的收信人)的關心和憂慮,擔心他也處于貧困之中。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無奈。詩人通過自述平生經世的經歷和對自己才華的自信,表達了他對官場上的不公平和對自己處境的不滿。他的才華無法得到應有的回報和認可,使得他無法進入帝都的權力中心,無法得到重要的官職。他對自己的文章才華和辛勤努力的肯定,與對他人的冷漠和忽視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的無奈和憤慨在詩中流露無遺,同時也展現出對李方叔的關心和擔憂,表達了他對友人的思念和期望。整首詩以簡明扼要的語言,傳達了詩人深沉而真實的情感,使人不禁對他的遭遇和心境產生共鳴。
“寄食不資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dá lǐ fāng shū
寄答李方叔
píng shēng jīng shì cè, jì shí bù zī shēn.
平生經世策,寄食不資身。
shú shǐ wén zhāng zhe, néng cí zhé jī pín.
孰使文章著,能辭轍跡頻。
dì chéng fēn bù rù, shū zhá xiòng hé rén.
帝城分不入,書札詗何人。
zi wèi zhī wú lǎn, wú níng jué zi pín.
子未知吾懶,吾寧覺子貧。
“寄食不資身”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