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施老人臥不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法施老人臥不出”全詩
摩盤拭箸勸一飽,少待須臾莫蒼猝。
早年著眼覷文字,萬卷初無一言契。
多生綺語未經懺,半世虛名足為累。
此去它來尚有緣,頭童齒豁恐無年。
殷懃三請久住世,弊惡可念未可捐。
平生準擬西行計,老著人間此何意。
他生佛會見頭陀,知是當年老居士。
分類:
作者簡介(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別圓澄禪師》陳師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別圓澄禪師》
譯文:
法施老人臥不出,
呼我取別行問疾。
摩盤拭箸勸一飽,
少待須臾莫蒼猝。
早年著眼覷文字,
萬卷初無一言契。
多生綺語未經懺,
半世虛名足為累。
此去它來尚有緣,
頭童齒豁恐無年。
殷懃三請久住世,
弊惡可念未可捐。
平生準擬西行計,
老著人間此何意。
他生佛會見頭陀,
知是當年老居士。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陳師道寫給圓澄禪師的別離之作。詩人前往拜訪圓澄禪師,卻發現禪師因病臥床不起,于是呼喚詩人前來,并勸他先用飯,不要匆忙離去。詩人回憶起自己早年兒時對文字的追求,但那時卻無法領悟其中的真諦。他承認自己言辭上的浮華,未經過悔悟的凈化,這半生的虛名成為了他的負累。
詩人表達了對禪師的離別之情,但也表示離別并非永別,來世或許還有再會的緣分。然而,詩人深感時光流轉,自己的年齡已經老去,可能無法等到再次相見的那一天。他愿意長久地留在人世間,積極行善,拋棄一切卑劣的行為,但這些惡習卻難以割舍。詩人時常思考自己在人世間的意義,尤其是在年邁之時。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自己的人生抱負的思考。他原本計劃在晚年去西方尋求更高的境界,但如今他卻仍然停留在塵世間。他在佛教的殿堂上見到了曾經執著世俗的頭陀,這使他認識到禪師曾是一個居士,與他有著相似的經歷和追求。
整首詩以禪師和詩人的離別為主題,表達了對時光流轉、生老病死的思考,以及對人生意義和修行道路的追尋。通過對禪師和自己的反思,詩人表達了對虛名浮華的反思和對修行的思考。整體上,這首詩感慨于人生的短暫和無常,呼喚人們在世間行善修行,以求得內心的凈化和超脫。
“法施老人臥不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ié yuán chéng chán shī
別圓澄禪師
fǎ shī lǎo rén wò bù chū, hū wǒ qǔ bié xíng wèn jí.
法施老人臥不出,呼我取別行問疾。
mó pán shì zhù quàn yī bǎo, shǎo dài xū yú mò cāng cù.
摩盤拭箸勸一飽,少待須臾莫蒼猝。
zǎo nián zhe yǎn qù wén zì, wàn juǎn chū wú yī yán qì.
早年著眼覷文字,萬卷初無一言契。
duō shēng qǐ yǔ wèi jīng chàn, bàn shì xū míng zú wèi lèi.
多生綺語未經懺,半世虛名足為累。
cǐ qù tā lái shàng yǒu yuán, tóu tóng chǐ huò kǒng wú nián.
此去它來尚有緣,頭童齒豁恐無年。
yīn qín sān qǐng jiǔ zhù shì, bì è kě niàn wèi kě juān.
殷懃三請久住世,弊惡可念未可捐。
píng shēng zhǔn nǐ xī xíng jì, lǎo zhe rén jiān cǐ hé yì.
平生準擬西行計,老著人間此何意。
tā shēng fú huì jiàn tóu tuó, zhī shì dāng nián lǎo jū shì.
他生佛會見頭陀,知是當年老居士。
“法施老人臥不出”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四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