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思馬少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長思馬少游”全詩
小作三年別,聊為五斗謀。
要須乘下澤,不待到壺頭。
預恐登臨處,長思馬少游。
分類:
作者簡介(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登寺山》陳師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寺山》是宋代詩人陳師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其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晴朗的山峰引人注目,但心情卻無法抵擋秋天的離別之情。小小的聚會只持續了三年,卻為了未來的生計而別離。如若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必須前往更廣闊的領域,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狹窄。雖然害怕攀登到高處的地方,但長久以來一直渴望像駿馬一樣自由地漫游。
這首詩以登山為背景,描繪了詩人面對秋天離別的情感以及對于追求更好生活的渴望。作者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他對于離別的感傷和對未來的期待。晴山堪著眼,展現出壯美的山景,與詩人內心的離別情緒形成鮮明的對比。通過“小作三年別,聊為五斗謀”這句話,詩人表達了他在生活中的辛苦和追求更好境遇的決心。接下來的幾句詩則表達了他對于離別的憂慮和對未來可能面臨的困境的擔憂。最后兩句“預恐登臨處,長思馬少游”,表達了詩人對于自由和漫游的向往,以及對于局限和束縛的畏懼。
整首詩詞簡潔而意境深遠,通過對山景和離別情感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于追求自由和更好生活的渴望,以及面對離別和未知的擔憂。這種抒發內心情感的方式,以及對于人生追求的思考,使得這首詩詞具有普世的詩意和價值。
“長思馬少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sì shān
登寺山
qíng shān kān zhe yǎn, bié yì bù shèng qiū.
晴山堪著眼,別意不勝秋。
xiǎo zuò sān nián bié, liáo wèi wǔ dǒu móu.
小作三年別,聊為五斗謀。
yào xū chéng xià zé, bù dài dào hú tóu.
要須乘下澤,不待到壺頭。
yù kǒng dēng lín chù, zhǎng sī mǎ shǎo yóu.
預恐登臨處,長思馬少游。
“長思馬少游”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