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側檐欹瓦欲飄”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柱側檐欹瓦欲飄”全詩
滿庭荒草無香火,惟有禽聲伴寂寥。
分類:
作者簡介(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漢族,華州(今陜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
《瓦廟》李廌 翻譯、賞析和詩意
《瓦廟》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李廌。詩意描繪了一座破敗的瓦廟景象,通過描寫廟宇的殘破不堪和周圍環境的凄涼荒蕪,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寂寥和孤寂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柱側檐欹瓦欲飄,
斷垣苔澀樹蕭蕭。
滿庭荒草無香火,
惟有禽聲伴寂寥。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瓦廟為背景,通過對廟宇的描寫,展現了歲月的流轉、廟宇的荒涼景象以及詩人內心的寂寥情感。
首先,詩中提到的"柱側檐欹瓦欲飄"表明了瓦廟的殘破狀態。這里的"柱側檐"指的是廟宇的柱子和檐口,"欹瓦欲飄"則揭示出瓦片已經松動,隨時可能被風吹走的危險狀態。這種描寫傳達了廟宇年久失修、搖搖欲墜的印象。
接著,詩人描述了"斷垣苔澀樹蕭蕭"的景象。這里的"斷垣"指的是廟宇周圍的圍墻或墻壁已經倒塌,"苔澀樹蕭蕭"則暗示了墻壁上長滿了青苔,樹木在凄涼中發出蕭瑟的聲音。這種描寫增強了廟宇的荒涼感,使讀者能夠感受到歲月流轉和荒廢帶來的凄涼景象。
詩的下半部分描繪了廟宇內的景象。"滿庭荒草無香火"表明廟宇內已經長滿了雜草,沒有了香火祭拜,再次強調了廟宇的冷落和廢棄。然而,詩人指出"惟有禽聲伴寂寥",在這片荒廢的廟宇中,唯一能夠聽到的聲音就是鳥兒的鳴叫聲。這種寂寥中的禽聲,更加凸顯了廟宇的孤寂和無人問津的現狀。
整首詩通過對瓦廟的描寫,以及廟宇周圍的凄涼景象和廟內的寂寥聲音,傳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寂寥之情。通過這種描繪,詩人喚起了讀者對廟宇文化遺跡的關注和對荒廢遺跡所蘊含的歷史和情感的思考。
“柱側檐欹瓦欲飄”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ǎ miào
瓦廟
zhù cè yán yī wǎ yù piāo, duàn yuán tái sè shù xiāo xiāo.
柱側檐欹瓦欲飄,斷垣苔澀樹蕭蕭。
mǎn tíng huāng cǎo wú xiāng huǒ, wéi yǒu qín shēng bàn jì liáo.
滿庭荒草無香火,惟有禽聲伴寂寥。
“柱側檐欹瓦欲飄”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