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黃六蓼豈勞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江黃六蓼豈勞征”全詩
將軍各有萬人敵,下士難先二子鳴。
盧駱楊王何足算,江黃六蓼豈勞征。
英雄少貶雖慚愧,且徇區區月旦評。
分類:
作者簡介(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漢族,華州(今陜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
《某與鮮于綽元勛共約同習制科》李廌 翻譯、賞析和詩意
《某與鮮于綽元勛共約同習制科》是宋代李廌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趙括癡兒漫喜兵,
他年自料困長平。
將軍各有萬人敵,
下士難先二子鳴。
盧駱楊王何足算,
江黃六蓼豈勞征。
英雄少貶雖慚愧,
且徇區區月旦評。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某與鮮于綽元勛的共同約定,一起學習制科(科舉考試的一種)。詩中表達了對軍事的癡迷和對將來戰爭的預測,同時也展示了作者對英雄事跡的贊美和對自己能夠參與月旦評(科舉考試中的一項)的自豪感。
詩中的"趙括癡兒"指的是趙括,他是戰國時期的一個癡兒,但對軍事非常著迷。"漫喜兵"表達了他對軍隊的狂熱喜愛。"他年自料困長平"意味著作者預測到將來會有戰爭,而自己也將參與其中。"將軍各有萬人敵,下士難先二子鳴"表明每個將軍都有成千上萬的敵人,普通士兵很難在戰場上脫穎而出。
"盧駱楊王何足算"指的是盧植、駱陽、楊望和王異等歷史上的英雄人物,這句話暗示了他們的事跡雖然偉大,但在戰爭中并不能被完全計算在內。"江黃六蓼豈勞征"是對江淮地區的六蓼人的稱贊,他們在戰爭中表現出色,不需要額外征召。
最后兩句"英雄少貶雖慚愧,且徇區區月旦評"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能參加科舉考試的自豪感。盡管自己不能與那些英雄相提并論,但仍然愿意竭盡全力參加科舉考試,為國家作出貢獻。
這首詩詞通過對軍事和英雄主題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于戰爭的預測和對自己能夠參與科舉考試的自豪感。同時,詩中運用了一些歷史典故和象征手法,使詩詞更具文化內涵和意境。
“江黃六蓼豈勞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ǒu yǔ xiān yú chuò yuán xūn gòng yuē tóng xí zhì kē
某與鮮于綽元勛共約同習制科
zhào kuò chī ér màn xǐ bīng, tā nián zì liào kùn cháng píng.
趙括癡兒漫喜兵,他年自料困長平。
jiāng jūn gè yǒu wàn rén dí, xià shì nán xiān èr zi míng.
將軍各有萬人敵,下士難先二子鳴。
lú luò yáng wáng hé zú suàn, jiāng huáng liù liǎo qǐ láo zhēng.
盧駱楊王何足算,江黃六蓼豈勞征。
yīng xióng shǎo biǎn suī cán kuì, qiě xùn qū qū yuè dàn píng.
英雄少貶雖慚愧,且徇區區月旦評。
“江黃六蓼豈勞征”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平韻) 下平十蒸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