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縈回轉巖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縈回轉巖腹”全詩
結構祗洹家,縈回轉巖腹。
前川布黃金,合嶂來蒼玉。
步出覺華天,乘凌眩生目。
云間起層林,林際懸高屋。
斷砌滴疏泉,微蹤隱深麓。
堂空貝葉昏,苔封半階綠,朱幡久不來,遂意猿響秋谷。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法王東庵》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法王東庵》是宋代李彌遜所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我家的廟宇承襲了祖先的積蓄,莊嚴而孤寂。
廟宇的結構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環繞在巖石的腹地。
前面的川流布滿了黃金,山巒相合間閃耀著蒼玉的光輝。
走出廟宇,眼前是一片遼闊的天空,我乘著云彩飛翔,目眩神迷。
云層間浮現出層層的林木,林間懸掛著高聳的屋宇。
斷裂的石砌上滴落著稀疏的泉水,微弱的蹤跡隱藏在深邃的山麓。
廟堂空曠,像是被貝葉所蒙蔽,半階被青苔所覆蓋。
紅色的幡旗已經久未飄揚,只有猿猴的呼聲回蕩在秋谷之中。
詩意:
《法王東庵》描繪了一座廟宇的景象,通過對自然與建筑的對比,表現了廟宇的莊嚴、孤寂和神秘感。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修辭手法,展示了山水之間的和諧與美麗,同時也暗示了時間的流轉和物事的更迭。詩人以廟宇為載體,抒發了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人世間變遷的思考。
賞析:
《法王東庵》通過描繪廟宇的景象,展示了自然與人文的融合。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描寫手法,如對比、象征和擬人,使詩詞更具生動性和表現力。詩人以廟宇為中心,將自然景觀與人文建筑相結合,既表現了山水之間的和諧之美,又通過廟宇的荒涼和歲月的流轉,給人以深思。
詩詞中的意象和修辭手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詩中描述的前川布黃金、合嶂來蒼玉,給人以富麗堂皇的感覺,展現了自然景色的壯美。而堂空貝葉昏、苔封半階綠,則暗示了廟宇的荒涼和歲月的沉淀。猿猴的呼聲回蕩在秋谷之中,使整首詩詞增添了一絲神秘和寂寥的氛圍。
通過描繪廟宇的景象,詩詞傳達了對自然、人文和時光流轉的思考。它以古樸的語言和精湛的藝術表現力,引發讀者對山水、廟宇、歲月的思索,喚起人們對自然之美和人世間變遷的感慨。整首詩詞所營造的氛圍和情感,使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麗和人事的渺小。
“縈回轉巖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ǎ wáng dōng ān
法王東庵
wú zōng qiū hè zī, gěng gěng bào yōu dú.
吾宗丘壑資,耿耿抱幽獨。
jié gòu zhī huán jiā, yíng huí zhuǎn yán fù.
結構祗洹家,縈回轉巖腹。
qián chuān bù huáng jīn, hé zhàng lái cāng yù.
前川布黃金,合嶂來蒼玉。
bù chū jué huá tiān, chéng líng xuàn shēng mù.
步出覺華天,乘凌眩生目。
yún jiān qǐ céng lín, lín jì xuán gāo wū.
云間起層林,林際懸高屋。
duàn qì dī shū quán, wēi zōng yǐn shēn lù.
斷砌滴疏泉,微蹤隱深麓。
táng kōng bèi yè hūn, tái fēng bàn jiē lǜ,
堂空貝葉昏,苔封半階綠,
zhū fān jiǔ bù lái, suì yì yuán xiǎng qiū gǔ.
朱幡久不來,遂意猿響秋谷。
“縈回轉巖腹”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