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多態總忘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云山多態總忘情”全詩
鳥樹有聲皆念法,云山多態總忘情。
禪翁自得逃禪樂,俗客猶沾避俗名。
但了心源秋月凈。
剎塵何地不光明。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留題葉成父尚書山庵普光明堂》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留題葉成父尚書山庵普光明堂》是宋代李彌遜的詩詞作品。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一座山庵普光明堂的贊美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
留題葉成父尚書山庵普光明堂
三生調御潮音會,
樓閣隨方涌化城。
鳥樹有聲皆念法,
云山多態總忘情。
禪翁自得逃禪樂,
俗客猶沾避俗名。
但了心源秋月凈。
剎塵何地不光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葉成父尚書山庵普光明堂為題,通過描繪山庵的景象和表達作者的感悟,展示了禪宗思想和追求內心寧靜的主題。
詩的開頭,作者運用“三生調御潮音會”,表達出山庵的莊嚴與神圣,仿佛是天地間潮水的調律聲。接著,樓閣隨著方位的變化涌現,將山庵與周圍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形成一座充滿靈性的城池。
詩中提到的“鳥樹有聲皆念法”,表明山庵中的一草一木都在默默地誦讀佛法。這種景象呼應了禪宗的教義,即萬物皆有佛性,佛法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接下來的一句“云山多態總忘情”,表達了作者對山庵自然景觀的贊嘆與感悟。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中,忘卻了世俗的紛擾和情感的波動,達到了內心的寧靜與超脫。
詩的后半部分,描繪了居住在山庵中的禪翁和來訪的俗客。禪翁自得其樂,享受逃禪的快樂,而俗客則沾染了避世的名聲,仍然受世俗的束縛。
最后兩句“但了心源秋月凈,剎塵何地不光明”,表達了作者對禪修的理解和追求。通過洗滌內心的源泉,就能在寧靜的秋夜中達到心靈的凈化。無論身處何地,只要心境純凈,都能體驗到光明與清明。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山庵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禪修和內心寧靜的向往。通過自然景觀和禪修者的對比,詩詞呈現了禪宗思想的核心理念,讓讀者感受到心靈的凈化和超脫。
“云山多態總忘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iú tí yè chéng fù shàng shū shān ān pǔ guāng míng táng
留題葉成父尚書山庵普光明堂
sān shēng diào yù cháo yīn huì, lóu gé suí fāng yǒng huà chéng.
三生調御潮音會,樓閣隨方涌化城。
niǎo shù yǒu shēng jiē niàn fǎ, yún shān duō tài zǒng wàng qíng.
鳥樹有聲皆念法,云山多態總忘情。
chán wēng zì dé táo chán lè, sú kè yóu zhān bì sú míng.
禪翁自得逃禪樂,俗客猶沾避俗名。
dàn le xīn yuán qiū yuè jìng.
但了心源秋月凈。
shā chén hé dì bù guāng míng.
剎塵何地不光明。
“云山多態總忘情”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